“泥人張”是起源于天津的民間藝術,不過傳承到第三代張景祜時發生了一個變化。1950年,已經59歲的張景祜受周恩來總理之邀從天津調入北京,先后在當時的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和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設立“泥人張藝術研究室”,65年前從街頭走進高校正式從街頭走入高校,“泥人張”的北京分支也由此而起。
數一數脈絡圖上的人名可以發現,張景祜自1950年來到北京后,一共帶過23個學生。就在開幕當天,其中一些學生也來到了展覽現場。
滿頭銀發的73歲老人李邦秀在兒子的陪伴下來看展覽。和她一同看展的還有86歲高齡的孔露白老人,她們在技藝傳承脈絡圖上都發現了自己的名字。兩位老人分別在1958年和1965年跟著張景祜學習泥塑藝術!拔耶敃r在北京彩塑廠工作,總是帶著工作中的問題,到北京工藝美術研究所向張老師請教!笨茁栋渍f,那時候的學生都已參加工作,是已入行的人,老師教給大家的,自然也都是工作中直接能用到的,偏重于技術技巧!氨热,這堂課教泥人的頭怎么捏,下堂課教手怎么弄,每一堂課講的內容非常明確和集中!
那時候,“泥人張”面向社會育人的事情,甚至引來郭沫若賦詩一首:“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一個班只有兩個人出師
不過,像老姐倆這樣的學習狀態,到了上世紀90年代,有了極大改觀。
1992年考入中央美術學院裝飾藝術系裝飾雕塑專業的李先飛,前天也來到了展覽現場。在傳承脈絡圖上,她的名字出現在張景祜的兒子、“泥人張”第四代傳人張锠的學生名單里。張锠是中央工藝美院彩塑專業老師。
“我們大一、大二的時候和美院其他專業的學生一樣,學習素描、色彩、設計理論這些基礎,到了大三、大四,才會明確專業方向!崩钕蕊w說,雖然張锠老師教的彩塑是一門非常重要的主課,但學院教育讓大家的藝術視野大大拓寬,學生們可以有很多種專業選擇和追求。就像李先飛所在的班級,全班13名學生中只有倆人被張锠認定傳承了“泥人張”彩塑藝術,算是真正出師了。其他人,有的偏重藝術設計,有的偏重木雕和鍛銅,各有所好。
傳承脈絡圖顯示,從1980年至今,能登上張锠學生名單的一共也只有20人。
創新與文化傳承并重
學生們學了西洋素描、色彩,又要傳承民間藝術,很多人并不看好,可張锠有自己的教學理念和一套辦法。
李先飛至今都記得,在一次創作新疆題材的泥人時,她在書上找到一種很漂亮的紋樣,提筆畫在了泥人的裙裾上,當場就被張锠老師制止!耙驗槲艺业降膱D樣是漢代的,這種紋樣盛行的時候并未傳到新疆!崩钕蕊w說,老師對待文化傳承的嚴謹態度給她留下深刻印象。
而張锠并非一味要求學生們遵循傳統,他更在意“泥人張”彩塑藝術的活態傳承,“‘泥人張’的傳統制作技藝如拍、削、壓、滾是不會變的,但時代變了,人的審美在變,現在的彩塑藝術就得強調裝飾性!
張锠特地將傳統“泥人張”作品和自己近年來的作品做了對比。
傳統泥人非常寫實,人物衣服的花紋和質感都要表現出來,色彩也非常繁復?扇缃竦哪嗳诵蜗蠼涍^了高度提煉,構圖上強調形式感,或方、或弧、或三角;每個作品的色彩也統一在一個主色調之下,看起來更簡潔清爽。
甚至,彩塑所用的材料也早就超出泥巴,發展為玻璃鋼、銅、陶瓷等新材料。張锠還主張,“泥人張”藝術要實現“取自于民,用之于民”的追求,因此他創作了不少大型公共雕塑作品,而不是僅僅創作一些擺在床頭桌案的小擺件。
泥人張雕塑傳承在高校
來源: 瀏覽 1907 次
更多關于 泥人張雕塑傳承在高校 的信息
- 世界微刻大師賈宗..
- 微雕技藝是雕塑的一種,賈宗赤的微雕作品被故宮博物院..[詳細...]
- 雕塑家王中談城市..
- 王中1988年畢業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F為中央美..[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