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dymw.cn-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蜜桃,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人妻人人爽

  • <ul id="wowek"><center id="wowek"></center></ul>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acronym id="wowek"></acronym></kbd>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董 > 收藏動態 > 西部軍事重鎮涼州的歷史

    西部軍事重鎮涼州的歷史

    來源:  瀏覽 2403


    涼州位于甘肅武威,河西走廊東端,居全國地理位置中心,東靠白銀市、蘭州市,南隔祁連山與青海省為鄰,西與張掖市、金昌市接壤,北接戈壁大漠與內蒙古自治區相連,南北長326公里,東西寬204公里,總面積3、3萬平方公里,F轄涼州區、民勤縣、古浪縣、天祝藏族自治縣三縣一區,人口約200萬,是全省的人口大市。聚居著漢、藏、蒙、回等38個少數民族。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城區較低,有“金盆養魚”之稱。
    武威涼州的歷史悠久,文化燦爛,這里曾是古代中國西北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歷來就以“通一線于廣漠、控五郡之咽喉”的重要地理位置而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據有關史料記載,早在四、五千年前這里就有人類居住并繁衍生息,從武威皇娘娘臺出土的文物證明,遠在四、五千年前這里的文化發展已經與中原地區相接近;誓锬锱_遺址位于金羊鎮宋家園村,遺址面積12、75萬平方米。1957年至1975年由甘肅省博物館先后四次發掘,發掘面積達7000多平方米,發現房子9 座,窯穴65個,墓葬88座,出土各類器物數百件。此遺址是整個河西地區齊家文化的代表,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
    武威最早是西戎部落的游牧地,而羌族是西戎的后代。羌的本意是牧羊人,他作為游牧民族,居無常依,逐水草而生,在整個河西都留下了足跡。后來隨著烏孫和月氏的逐漸強大和擴張,羌族被迫從廣闊的河西綠洲平原遷徙到祁連山中,一部分進入青藏高原,成為后來吐蕃的祖先。烏孫和月氏這兩個民族共處了一段時間后,月氏打敗了烏孫,并殺死烏孫王,烏孫部眾四散,月氏成為涼州的新主人。烏孫部落失敗后,大部分歸附了河西走廊北部的匈奴,一部分逃到伊犁河流域,建立了烏孫國。其后,張騫通西域時漢朝與烏孫還建立了友好關系。月氏同樣是一個原始游牧民族,秦漢之際,它是我國北方最強大的民族之一,實力十分強大,整個河西走廊都是月氏和烏孫的領地,而涼州一帶則主要是月氏人。公元前170年前后,月氏人不能阻擋匈奴族強大的鐵騎,戰敗后,大部分逃往西域,后征服大夏人,建立國家,史稱“大月氏”;小部分月氏人則避居到祁連山以南,與羌族雜居,史稱“小月氏”,逐漸與其他民族融合。從此匈奴占據河西。
    匈奴在春秋戰國時期興起于我國北方的大漠南北、黃河河套地區及陰山一帶。秦末,匈奴乘中原楚漢相爭之際,迅速強大起來。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即位后,歷經多次征戰,與漢文帝前元十四年(前166),派匈奴右賢王擊敗月氏占領河西地區,同時向東征服了東胡族。他的疆土東至朝鮮半島,西逾蔥嶺,整個北中國都歸于匈奴統治之下。匈奴政權機構由單于、右賢王、左賢王組成,單于是匈奴及其政權的最高首領。左賢王派休屠王、昆邪王分管河西東部與西部,并將一部分部落遷居于此,設立了統治機構。今武威一帶,是休屠王的領地。休屠王在今石羊河西岸,筑有休屠城,作為王宮。姑臧城也是匈奴所筑,原為蓋藏。這兩座城是涼州歷史上最早的城市。而姑臧城又是涼州城的基礎,有2100年的歷史。從此姑臧作為武威乃至涼州的政治中心和別名一直出現在歷代典籍當中。匈奴人統治武威期間利用這一帶優越的自然條件,大力發展畜牧經濟,積極增強實力,不斷侵擾漢朝北部和西部邊境,嚴重威脅著漢朝政權。而西漢王朝因經過長期的戰爭,國力空虛,無力對付匈奴的入侵,被迫采用和親和向進貢物品的辦法換取暫時的安寧。至漢武帝時,經過六十年的休養生息,西漢王朝人口劇增,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國力強盛,中央集權大大加強。漢武帝于公元前121年春,派手下驃騎將軍霍去病率兵一萬余人出兵河西,出隴西(今臨洮縣),過金城(今蘭州),越過焉支山(今山丹縣境內),深入匈奴千余里,一路勢如破竹大敗匈奴休屠王,占領了河西走廊東部,并獲得休屠的祭天金人,將它送交長安,漢武帝非常高興,認為他的武功軍威已到河西,因此將這里命名為武威,意即耀武揚威之意。并置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從此,武威成為河西走廊政治、經濟、文化、軍事、宗教之要地。他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打通了通往西域的古道,中國的絲質等產品通過這條古道傳入西域,西域物產也源源不斷傳入中國。大宛馬、苜蓿、葡萄、核桃,大蒜、胡麻等作物首先在這里安家落戶,然后向東傳入中原及南方一帶。西域的音樂、舞蹈、繪畫也為中國藝術增添了新的內容,佛教和哲學的傳入,則對中國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產生了至今不衰的深遠影響。同時,絲綢之路的開通,使中國的蠶絲技術、冶煉技術、鑿井技術以及思想文化也傳入中亞并傳至西方,這無疑對中亞乃至西方的經濟文化發展產生了重要的促進作用。在中西文化交流中,涼州始終是一個重要的驛站,并逐步發展成為長安以西的通都大邑。漢置河西四郡,也奠定了河西地區自漢以來城鎮分布和行政區劃的基本格局,一直延續至今。
    西漢政府為進一步鞏固河西的統治,保證絲綢之路的暢通,開始大規模的修筑邊防要塞。從敦煌到秦長城(今甘肅臨洮一帶),修筑了一條堅固的長城,每隔一段設置城堡和烽燧,用來駐軍和報警。今天的涼州境內,東起黃洋河農場的圓墩子,西至九墩灘,約有100多公里的長城遺址,并有多處漢代烽燧遺址。長城鄉境內還有一段保存完整的長城及多座烽燧,反映了當時長城的規模。在軍事進攻和防御的同時,西漢政府采取了“徙民實邊”和“屯田”兩大措施來發展生產,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河西地區的經濟迅速強盛,涼州進入了歷史上最初的繁榮和發展時期。
    三國時,涼州屬魏國的版圖,以姑臧為州治(首府)。這是武威正式成為涼州治所的開始。這時的涼州轄武威等9郡,地域包括現在的蘭州以西,內蒙古西部,新疆東部,河西走廊全部和青海、寧夏部分地區。當時的姑臧既是河西的政治中心,也是西北地區的政治中心。三國時雖然全國各地戰亂相擾,但涼州總體上處于安定時期,從西域傳入涼州的水果經過多年的栽培,已有很大發展。涼州葡萄、白柰(音奈,一種蘋果)已成為貢品。特別是葡萄及葡萄酒,已具備了規模優勢和質量優勢。魏文帝曹丕曾寫《涼州葡萄詔》一文,盛贊它味長汁多,是解酒佳品,其它地方的水果沒有能比得上的。
       公元265年,西晉建立。西晉統一不到60年,由于階級矛盾激化和北方匈奴、鮮卑、羯、氐、羌等民族的崛起,西晉滅亡,司馬氏在江南重建東晉政權。中國北方從西晉滅亡到北魏統一(304~439)的130多年中,各民族上層分子和漢族官僚地方勢力紛紛建立割據政權,瓜分豆剖,烽煙四起,進入“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十六國中,在河西地區先后建立了前涼、后涼、南涼、北涼和西涼五個割據政權,歷史上稱為“五涼”。因此,東晉十六國的歷史,在涼州和河西來說就是五涼政權的興衰史。                         
    五涼之中,前涼為最。存在的時間是公元301年至376年,其奠基者是出身于隴右官僚地主家庭的安定(甘肅平涼市)人張軌。
       301年,張軌以護羌校尉、涼州刺史身份到姑臧就任。面對嚴峻的局面,他一面討伐反叛,打擊寇盜,保持社會安定;一面采取措施,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促進商業流通,安置中原流民,提倡儒學,興辦學校,重整封建統治秩序。張軌還在涼州恢復貨幣流通,結束了東漢末年以來“百姓以谷帛為市”的狀況,給河西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河西地區率先恢復貨幣流通,不僅是前涼發展社會經濟的重要舉措,同時也是中國經濟史上的大事。此后500年間,河西經濟實力一直居于北方各經濟區的前列,其奠基者當為前涼。
       當時,中原大亂,西晉政權岌岌可危,張軌在保據河西的同時,力排眾議,派兵到中原平亂,全力擁戴晉室,維護國家統一的局面,使河西地區成了西晉政權唯一安定的后方。中原地區的人民感謝涼州的援救,曾作民謠說:“涼州大馬,橫行天下;涼州鴟鸮,寇賊消……”以大馬和雄猛的貓頭鷹來形容涼州士兵的壯勇與強悍,張軌也被稱為“張涼州”。由于當時河西政治穩定,經濟發達,民謠說:“秦川中,血沒腕,唯有涼州倚柱觀!庇谑侵性、隴右人口大量西遷,散兵、難民潮涌河西,“中州避亂者,日月相繼”,避難者中有不少文士名流和豪望。由于經濟發達,人口增多,張軌對姑臧城加以增修擴大,修建了不少富麗堂皇的宮殿,使之成為河西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說:姑臧經過張軌的增修,于是成為河西模范的城市,也就相當于中原的洛陽,影響了整個中國都城建設的規劃。張軌為前涼政權奠定了基礎,于314年病歿于姑臧,其子張寔繼位,建號永安,但仍效忠于晉室。張軌的后代張寔、張茂、張駿、張重華等,勵精圖治,國強民富。前涼國力達到頂峰時,統轄3州22郡,以姑臧為都城,疆域東達秦嶺,西跨蔥嶺,北至居延(今內蒙古境內),南到河湟,占有今甘肅、青海、新疆、內蒙古四省區的部分土地,成為當時北方地區除后趙之外最大的政權,也是五涼政權中版圖最大的時期。376年,處于強盛時期的氐族前秦政權派兵攻涼,涼王張天錫兵敗出降,前涼政權滅亡。前涼從張軌到張天錫五代九傳,有國76年。
       后涼的建立者是氐族人呂光。呂光是前秦太尉呂婆樓之子,略陽(今甘肅天水市)人,與苻堅是同鄉。呂光跟隨苻堅屢立戰功,成為前秦名將,后升任驃騎將軍。383年,呂光奉命率兵7萬、鐵騎5000,出征西域,大破龜茲,西域諸國紛紛歸附,取得了自西漢李廣利伐大宛以來最大的勝利。呂光滿載西域珍奇寶玩,帶著西域高僧鳩摩羅什啟程東返。東歸當中,涼州刺史梁熙傳檄責備呂光未奉詔而還師,并派兵在酒泉阻擊呂光,被呂光擊敗。385年,呂光從西域回到姑臧,殺了梁熙,自領涼州刺史。后聞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大敗,被后秦姚萇所殺,呂光便于386年自立為王,設置百官,定都姑臧,史稱后涼。
       呂光是以氐人軍事征服者的身份入據河西的,在對河西的治理中,采用了嚴刑重罰和以軍事征服為主的簡單的行政措施。399年,呂光病歿。403年,后秦派兵攻取姑臧,后涼王呂隆降秦。后涼從呂光到呂隆,前后歷二代四主,有國18年。   南涼政權是由鮮卑族人禿發烏孤建立的。他重視農業生產,發展民族關系。396年,呂光為籠絡日漸強大、聲威漸高的禿發烏孤,加封他為后涼征南大將軍。此時的烏孤已看到了呂光政權的衰敗跡象,于是拒絕受命。當398年呂光被后秦大敗退回姑臧后,禿發烏孤乘機在青海西平(今西寧市)稱王,建立南涼政權。
    414年,西秦滅南涼,禿發傉檀投降后被殺。南涼王朝疲于奔命,曾五次遷都,前后共傳一代三主,有國18年。
         北涼是盧水胡人沮渠蒙遜在河西建立的政權。沮渠蒙遜的父輩都在呂光部下任職,后被呂光聽信讒言殺害。為了報仇,他聚眾起兵反抗后涼,失敗后,遂投奔建康(今甘肅高臺縣)太守段業。401年,蒙遜殺段業,奪其王位,改年號為永安,遷都張掖。在北涼政權建立時,河西地區形成了四涼一秦并立的局面。五個政權之中,北涼初建,地域狹小,處境較為不利。但蒙遜提倡農桑,減輕徭役,實行軍屯,發展生產,增強實力。蒙遜還能以政治家的胸懷寬以待人。沮渠蒙遜的遠大謀略,贏得了北涼朝野的信賴和擁護。他于410年擊敗南涼禿發傉檀,攻占姑臧,又于次年遷都姑臧,繼河西王位,改元玄始。在他統治時期,除大修宮殿外,還在天梯山開鑿石窟,大造佛像,使天梯山石窟成為我國歷史上最早的石窟之一。
       蒙遜死后,三子沮渠牧犍嗣位。439年,北魏大兵壓境,姑臧失陷,牧犍投降,北涼滅亡,歸北魏統治。北魏滅北涼,接受姑臧城內戶口20余萬,倉庫珍寶不可勝計,并徙其吏民3萬余戶到平城等地。北涼從397年建國,歷二姓三傳,有國43年。 
    西涼是隴西狄道(今甘肅臨洮縣)人李暠建立的政權。李暠是漢代名將李廣第16世孫,生于姑臧。北涼時期他在敦煌一帶任職,受當地人士的擁戴,于397年被推舉為敦煌太守。3年后,他擁兵自立,定都敦煌,建立西涼政權。并于405年將都城東遷至酒泉,李暠知人善任,積極納諫,執法嚴明,是一個有雄心壯志的人。由于他勵精圖治,經營有方,西涼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都呈現出一派興旺景象。
      李暠于417年病逝。其子李歆繼位后,初期尚能遵父遺訓,但在數次取得擊退北涼入侵的勝利后,不聽母后尹夫人勸告,在一次與北涼的戰斗中大敗,全軍覆沒,自己也戰死沙場。其母尹夫人被俘,囚于姑臧竇融臺(即今皇娘娘臺)。西涼地域狹小,統治范圍主要是今天的酒泉、玉門、安西、敦煌等地,是五涼中唯一沒有在姑臧建都的政權。420年西涼滅亡,傳二代,有國21年。
    隋末唐初涼州人李軌割據涼州,自立帝號稱河西大涼王。州治武威,因此武威又稱五涼故都。后被唐所滅。自此,涼州正式歸屬唐。唐朝是我國歷史上最強盛的時期,相對涼州來說,它一度為長安以西的大都會,中西交通的咽喉,絲綢之路的重鎮,民族文化融合的熔爐,無論在政治、軍事、還是在經濟、文化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當年唐僧西去取經時 ,路過武威,曾有過這樣的描述:“涼州為長安以西通都大邑,襟帶西番,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蓖瑫r唐朝的許多文人,都把涼州作為重點描寫對象。小說《集異記》中寫道:唐明皇于元宵節觀燈,京師長安張燈結彩,如同白晝,人山人海,繁華異常。道士葉法善對明皇說:今夜燈火之盛天下沒有比得上京師的,唯有涼州還不錯。明皇有點不信,表示要到涼州觀燈。葉法善運用法術將明皇送到涼州上空,果然見“千條銀燭,十里香塵,紅樓邐迤如白晝,清夜熒煌而似春!惫适码m屬離奇,卻反映了當時涼州的繁榮景況。著名詩人岑參在詩中寫道:“彎彎月出掛城頭,城頭月出照涼州。涼州七里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元慎的《西涼伎》一詩中,也對涼州的繁華景象進行了描述:“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煙撲地桑柘稠。蒲萄酒熟恣行樂,紅艷青旗朱粉樓......”等等。整個唐朝近300年間,河西地區的經濟得到了空前發展,經濟的繁榮帶來了文化的發展,除留下許多著名詩篇外,西涼樂舞和西涼伎,對唐朝的音樂、舞蹈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唐之后的宋朝,對武威來說,就是西夏的歷史。西夏是一個以黨項、羌為首的少數民族國家,它與1003年占據河西后,一直向宋稱臣,直至1038年正式建立西夏國,它的首府在寧夏銀川稱興慶府,武威稱西涼府,是它的陪都?梢哉f是當時西夏王朝在西部的統治中心。西夏主要是以黨項族為主,最早的黨項民族居住在我國青海、四川、西藏交接處。在吐蕃興起之后,黨項民族害怕吐蕃的擄掠開始向東北部遷徙,一直遷到了陜西的北部一帶,唐時附屬于唐,唐朝末年,黃巢起義軍攻入長安,拓跋思恭帶領兵馬打敗了黃巢起義軍的進攻,保住了唐朝的王位,當時的皇帝唐僖宗封他為定難軍節度使,這個官位可以世襲。并讓他統領陜西北部一帶。宋時附屬于宋朝,等到定難軍節度使這個官職被李繼棒繼位后,引起了黨項內部矛盾。宋朝皇帝宋嘻宗乘此機會將李繼棒召入京城,派宋朝大將依憲赴任夏州,等于將夏州從黨項人手中奪了回來,李繼棒有一個弟弟叫李繼遷,他認為他們黨項人在此以生活了很長時間,夏州不應被宋朝收回,應歸黨項人所有,于是他帶領親信和手下逃出夏州,開始和宋朝作戰。宋夏戰爭連年不斷,最著名的有三場戰役:三川口之戰、好水川之戰、定川砦之戰,過后宋夏議和。李繼遷死后,他的兒子李元昊繼位,他于1038年正式稱帝建立西夏國家。西夏共有十位皇帝,存國189年,于1227年被元朝所滅。
    元朝在滅了西夏之后,命已在涼州的只必帖木兒鎮守西涼府,只必帖木兒在西涼府城北15公里處又修建了一座新城,元世祖忽必烈賜名“永昌府”,人稱只必帖木兒為“永昌王”。永昌府成為元代在涼州一帶的政治、軍事中心,將以往涼州的統治中心向北移了15公里。今天看來,主要是為適應蒙古民族發展畜牧業、享受草原生活的需要。在元朝統治涼州期間,統治者還做了一件名垂青史的大事,即使西藏歸順中原王朝統一于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涼州會盟”。公元1239年,元太宗窩闊臺 的次子闊端太子(只必帖木兒之父)駐守涼州,為西涼王。他派兵攻入西藏,一直打到拉薩以北的熱振寺。這時的西藏正處在吐蕃王朝崩潰后的分裂混亂中,無力抵抗強大的蒙古軍隊,藏民們要求佛教領袖薩迦.班智達代表他們與蒙古人談判。闊端了解到這些情況,于1244年遣使降詔給西藏宗教領袖薩班,邀請他到涼州共商西藏歸順大計。薩班不顧六十多歲高齡,不辭千萬里跋涉之苦,率領侄兒八思巴于1246年到涼州。適逢闊端回京選立大漢,薩班就在涼州廣設經場,弘揚佛法。1247年,闊端回到涼州,與薩班進行了具有歷史意義的涼州商談,即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盟”,商定了西藏歸順蒙古的條款。薩班致書西藏僧俗首領,發布了《薩迦.班智達致蕃人書》,號召西藏軍民僧俗順應時勢,深明大義,拋棄疑慮,接受條款。信中還對一些具體問題作了說明。通過這次會盟,西藏正式歸于蒙古族領導的中央政府,納入中國版圖,成為祖國多民族大家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結束了400年的分裂局面。其后,薩班在涼州講經說法,宣傳佛教。維修擴建了四部寺院,即白塔寺(東)、金塔寺(南)、蓮花寺(西)、海藏寺(北)。薩班于1251年圓寂于白塔寺。闊端主持在白塔寺修建大塔,將他的靈骨安置于內。但整個寺院毀于1927年的大地震,僅剩大塔的塔基。國家對西藏歸屬問題有許多爭議,1992年9月國務院發表了《西藏的主權歸屬與人權狀況》白皮書,并撥款在離原塔的基礎上重新修建了大塔,四周小塔是由武威地方各界人士捐資修建,因是藏式塔為白色,所以稱白塔寺,又因是由一座大塔和九十九座小塔組成,因此又稱百塔寺,它是西藏納入中國版圖的歷史見證地。
    到了明朝,由于一些殘元勢力經常侵擾武威,而武威一旦被他們占據,將對明朝構成很大的威脅,因此明朝政府從1377年到1574年,歷時一百多年的時間對武威進行了加固維修。首先是在原有城墻的基礎上又增高了一米,在武威城原有東南北三門的基礎上增辟西城門,并修建了東、南、北三大城門樓,修建了吊橋4 座,挖了深6米多的城壕,在城墻四周修建箭樓、邏鋪共36座,并用磚包砌了城墻。至此,涼州城成了名副其實的“金城湯池”。
    明朝初年,由于元朝殘余勢力和一些少數民族的經常入侵,戰爭頻繁,戶口銳減,嚴重影響著生產的發展和邊防的鞏固。在這種情況下,明朝統治者開始實行大規模的移民實邊。將河北、河南、山東、山西一帶的數萬居民遷移到河西一帶,屯田生產,充實邊防。當時移民由地方政府管理,移民墾種田地,謂之“民屯”,開始3年不納稅,3年后征稅也比較輕;不在額的荒地,可任人開荒耕種,永不納稅。由于這些措施,極大地調動了移民和當地人民的生產積極性,大大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和經濟恢復。
    清朝是涼州文化教育的鼎盛時期,清代文化教育事業勝于明代。當時武威考取進士就有四十多位,其中不少人對當時的社會、文學藝術及學術界產生過一定的影響。如以文學及書畫藝術知名的李蘊芳、張歲羽、郭楷、張兆衡、趙昇、張美如、趙永年等;以研究文史、致力家鄉文獻整理知名的李銘漢、李于鍇父子和潘挹奎等;以文章和品行聞名當世而舉孝廉方正被征召入仕的張玿美、陳炳奎等;以官高位顯、卓有政績的河南巡撫牛鑒、湖北布政使孫詔等;最著名的是張澍,博通經史,著述豐富,學術成就很大,是清朝遍數三隴的大學者;更多的還是辭官從教、為家鄉教育事業辛勤耕耘一生的庠序名儒,如蘇璟、王化南、孫俌、劉作垣、尹綰、劉述武、劉開弟、趙元普等,正是他們的辛勤勞動和不懈努力,才創造了涼州教育史上的輝煌成果。
      民國時期,涼州基本沿襲舊制,分別為甘涼道、督察區、專員公署所在地,轄武威、民勤、永昌、古浪、永登等縣。從民國十六年(1927)到民國十九年(1930),涼州連續發生了地震、水災、旱災、兵變和瘟疫等天災人禍,給涼州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1931年秋,國民黨騎五師(后擴編為騎五軍,長官馬步青)駐防涼州,一直到1941年。1936年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總指揮徐向前率領西路軍挺進河西走廊,遭到西北軍閥馬步芳、馬步青全力阻擊,先后在古浪、涼州四十里鋪、永昌發生激戰,最后在高臺戰敗,紅五軍軍長董振堂等3000多名將士壯烈犧牲,殘部由紅三十軍政委李先念率領在祁連山一帶打了一段游擊后回到中央懷抱。西路紅軍以2萬兵力同敵人的10萬多兵力血戰半年,為中國革命的勝利付出了重大犧牲,在我黨我軍歷史上寫下了極其悲壯的一頁。
      1949年 9月16日,涼州解放。11月21日,武威縣第一次各界人民代表大會勝利召開,新政府正式誕生。新中國成立后,涼州行政區劃和隸屬關系、名稱幾經變更。先為武威地區行政公署駐地,先后轄武威等12縣不等;現為武威市駐地,轄涼州、民勤、古浪、天祝4個縣區。

    上一篇:【考古發現】古龜茲國

    下一篇:2015北京•中國文物國際博覽會(琉

    更多關于 西部軍事重鎮涼州的歷史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