醬釉是顏色釉瓷器中比較少見的瓷器顏色,有點仿古代陶瓷的顏色,比如唐代陶和宋代陶器。醬釉因以“紫金土”配釉亦稱“紫金釉”。它是一種以氧化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和氧化亞鐵的含量高達5﹪以上,其釉色類似芝麻醬色。醬釉瓷早在宋代就多見于北方的許多瓷窯,其中以定窯的“紫定”器最為著名。
醬釉盤,明宣德,高3.6cm,口徑15cm,足徑9.5cm。
盤撇口,弧壁,圈足。底微塌。通體內外施醬色釉。圈足內施白釉。外底暗刻雙線圈內暗刻楷書“大明宣德年制” 雙行六字款。
此盤釉色純正,對光斜視可見釉面略泛橘皮紋,是宣德醬釉瓷器的代表作品,明代宣德時景德鎮官窯出產的醬釉瓷造型規整,色澤溫潤純正,釉面肥厚并有橘皮紋。常見器物有撇口碗、撇口盤、收口盤和瓜式執壺等。
定窯醬釉蓋碗,宋,通高6cm,口徑12cm,足徑5.3cm。
碗直口,深腹,圈足。蓋頂置瓜蒂形紐。通體施醬色釉,碗口沿及圈足無釉,露胎處呈白色。
宋代定窯除以燒造白釉瓷器著稱外,其黑釉、醬釉瓷器也相當精美,俗稱“黑定”、“紫定”。與定窯白釉瓷器相比,這些器物燒造數量較少,因此更顯珍貴。
這種形制的蓋碗,在宋代北方各窯場普遍燒造,以河南、河北兩省居多,除醬釉品種外還見有白釉、青釉器物。這些器物一般無紋飾,也有個別以刻劃蓮瓣紋裝飾。
醬釉劃花水波紋鋪首耳陶壺,西漢,高35.3cm,口徑13.5cm,足徑14.3cm。
壺撇口,束頸,溜肩,鼓腹,圈足外撇。肩部對稱塑貼鋪首。壺身刻劃弦紋數道。壺外通體施醬黃色釉,釉色濃郁古樸,反映出當時崇尚樸實自然的藝術格調。
此陶壺仿銅壺造型燒造,釉層清澈透明,釉面光亮可鑒,花紋具有漢代獨特的裝飾風格,體現出漢代釉陶藝術所取得的成就。
漢代釉陶屬于低溫鉛釉,多以綠、黃褐或棕紅色為主,釉面的光澤較強。經科學測試結果表明,其著色劑主要為氧化銅和氧化鐵,釉中含適量的銅便呈現美麗的翠綠色,含適量的鐵則呈現黃褐或棕紅色。釉陶是在氧化氣氛中經700℃左右的低溫焙燒而成。
定窯紫金釉葵瓣口盤,宋,高3.5cm,口徑17.9cm,足徑5.9cm。
盤口外撇呈六瓣葵花狀,腹部漸斂,近底處呈折角狀,故稱“折腰盤”。器里外施紫色釉,外部施釉不到底,足墻露胎,足底心有釉。
此盤造型規整,是宋代北方地區常見的器形。其釉色勻凈,折角線清晰,堪稱定窯瓷器中的精品。
宋代定窯以燒白釉瓷器為主,而醬釉器和黑釉器的數量則較少。醬釉器又稱作“紫定”,黑釉器又稱作“黑定”。此盤因釉色較淺,釉面泛黃色,所以這種醬釉器又稱作“紫金釉”。目前所知除河北定窯燒制醬釉瓷器外,河北磁州窯,河南修武窯、魯山窯、寶豐窯,陜西耀州窯,山西介修窯,甘肅安口窯等也有燒制。
耀州窯醬釉碗,宋,高4.5cm,口徑14cm,足徑4cm。
碗撇口,深弧腹,圈足,近足無釉。素面無紋飾。釉為醬色,釉色較亮。
醬釉瓷器是宋代中期耀州窯瓷器中出現的一個新品種,為仿宋代漆器之作,其數量較多,僅次于青瓷。醬釉是一種以鐵為著色劑的高溫釉,釉料中氧化鐵的總量達5﹪以上。
耀州窯醬釉碗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