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燒制技藝因為唐三彩而聞名,唐三彩作為中國唐代的漢族傳統藝術精華,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歷史。唐三彩燒制技藝2008年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編號Ⅷ-94,河南省洛陽市申報。
唐三彩是中國唐代時期彩色釉陶藝術品的總稱,因其釉色以黃、綠、白三色為主,故后人稱之為唐三彩。被譽為中國陶瓷史上一顆璀璨明珠,唐三彩燒制技藝于2008年6月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此次受邀參展的國家級非遺項目。系統展示了唐三彩的發展歷程、工藝流程和特點,精湛技藝和精美的展品吸引了大量觀眾駐足欣賞。
唐三彩的作法是將做好的坯體,裝在窯內燒至1100度左右,取出施彩,然后再放進燒窯內燒至900度左右即可。唐三彩釉質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鋁。呈色劑是各種不同的金屬氧化物。
唐三彩采用二次燒成法。首先使用白色粘土作胎,在窯內經過1000℃-1100℃的素燒,經過冷卻,再于胎上繪以各種釉料入窯進行釉燒。唐三彩是一種低溫(850℃-950℃)釉陶器,用含有銅(釉為綠色)、鐵(赭黃色)、錳(紫色)、鈷(藍色)、銻(淺黃)等作釉料著色劑,并加入鉛、鋁作助熔劑。其釉色互相滲化,加上年代久遠,部分顏色發生變化并產生新色,具有較高的裝飾藝術水平。但由于實用性較差,唐三彩主要用于隨葬,即明器和俑。[3]
唐三彩的制作工藝十分復雜。首先要將開采來的礦土經過挑選、舂搗、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窯燒制。唐三彩的燒制采用的是二次燒成法。從原料上來看,它的胎體是用白色的粘土制成,在窯內經過1000-1100攝氏度的素燒,將焙燒過的素胎經過冷卻,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種釉料入窯釉燒,其燒成溫度為850-950攝氏度。在釉色上,利用各種氧化金屬為呈色劑,經煅燒后呈現出各種色彩。
唐三彩并不只限于三種顏色,除白色(一般略帶微黃色)外,還有淺黃、赭黃、淺綠、深綠、藍色,也有少量茄紫色的。釉質的主要成分是硅酸鋁,呈色劑是各種不同的金屬氧化物,如淺黃為鐵或銻,赭黃為鐵,綠為銅,藍為銅或鈷,紫為錳。三彩釉的器物多仿金屬器,品種分人物、動物和器物三種。人物有文臣、武將、貴婦、男僮、女仆、藝人、胡人等;動物有馬、駱駝、牛、羊、獅、虎等;器物有盛器、文房和室內用具等。
唐三彩燒制技藝
來源: 瀏覽 1799 次
上一篇:明式家具制作技藝
下一篇:微派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更多關于 唐三彩燒制技藝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