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內鄉縣衙是中國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縣衙,而河南內鄉縣衙對聯匾額已經形成了一種文化,是現代人了解古代對聯匾額等民俗傳統文化的文物見證。
河南內鄉縣,有座被稱為“全國縣衙惟一的歷史標本”,又被稱為“龍頭在北京,龍尾在內鄉”的“內鄉縣衙”。它和北京故宮、保定直隸總督署、山西霍州署,一起并稱為中國四大古代官衙。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縣衙內張掛在各個建筑物上的對聯匾額。
河南內鄉縣衙對聯最著名的一副是懸掛在三堂的楹聯:
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
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
多么好的對聯!上聯講為官之道,告誡地方官員要把自己的榮辱得失即官的升遷,看得淡一些,要為地方造福;下聯說以百姓為天,愛民如身。這副對聯最核心的是上聯的“勿說一官無用”及下聯的“莫道百姓可欺”,提醒當官的要為百姓謀利益,不要欺壓百姓。
1995年6月8日,時為國務院副總理的朱镕基視察內鄉縣衙時,高度評價了這副對聯中闡述的官與民的辯證關系。2002年春,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的江澤民在河南南陽市視察得知這副對聯時,也給予了極高評價,并指示中央辦公廳負責查考此聯出自何時何地何人之手。經考證,這是高以永撰寫的對聯?滴跏拍辏1680年),高以永任內鄉知縣時,“在事數年,溫厚和平為治務,慈祥之聲傳聞遐邇”!秲揉l通考》說,高以永善詩,曾寫過許多體察民情的詩文。升遷離任后,百姓立“德政”“去思”二碑于儀門前。
內鄉縣衙中“愛民”的對聯不少,在今天極有現實意義。這類對聯有以下六副。
之一:治菊潭,一柱擎天頭勢重;愛酈民,十年踏地腳跟牢。(大門對聯)
菊潭,酈,古指內鄉;天、地、柱分指天子、百姓、地方官。上聯是說,治理菊潭的地方官,上受皇命的重托,下系百姓安樂,重任在肩就如同一柱擎天一樣;下聯是說,地方官要愛民如身,腳踏實地勤政為民。
之二:欺人如欺天,毋自欺也;負民即負國,何忍負之。(大堂對聯)
之三:寬一分,民多受一分賜;取一文,官不值一文錢。(縣丞衙大門對聯)
之四:與百姓有緣,才來此地;期寸心無愧,不鄙斯民。(主簿衙大門對聯)
之五:法規有度天心順;官吏無私民意安。(典吏衙大廳對聯)
之六:報國當存清政志;為民可效廉明臣。(典吏衙正廳對聯)
內鄉縣衙對聯的另一內容是講執政和執法之道,“愛民”是總的思想和基礎,而執政和執法則是當官的主要職責。先看執政的一副對聯。
為政不在言多,須息息從省身克己而出;
當官務持大體,思事事皆民生國計所關。
1995年4月,著名歷史學家胡繩來內鄉視察就摘錄這聯中的兩句組成一聯,即“為政不在言多,當官務持大體”。
執法的對聯有以下四副:
之一:按律量刑昭天理;依法治罪摒私情。(刑房)
之二:法行無親,令行無故;賞疑唯重,罰疑唯輕。(二堂)
之三:法規有度天心順;官吏無私民意安。(典吏衙大門)
之四:報國當存清政志;為民可效廉明臣。(典吏衙正廳)
另外,吏房、戶房、禮房、兵房、工房也各有體現以上思想的對聯。
1984年10月18日,為卓有成效地保護、搶修內鄉縣衙,縣文化局、博物館就縣衙建筑規制、布局,各主要建筑的功能及室內的復原陳展為題,特邀了縣域內了解、掌握縣衙情況的周照西、王有才等九位耄耋老人座談會。會上,周照西老人回憶:他家在縣城離縣衙很近,故而童年的他經;烊肟h衙溜達、玩耍,對衙門內的設施比較清楚。他記得清代時縣衙三省堂掛有一幅對聯,因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幼年的他就能把聯文背誦如流。會上,周照西就此聯全文給大家作了背誦:“吃百姓之飯,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得一官不榮,失不官不辱,勿說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敝苷瘴鞔伺e引得與會老人們的一陣熱議,議過后大家一致認同舊時縣衙三省堂確有此聯,周照西所誦聯文準確無錯。王有才老人還說,這副楹聯到民國初就再沒見到,很可能是被毀掉了。會后,我們把這次座談會稱為“九老會”,并把復原三省堂楹聯列上縣衙整體復原陳展方案。
在1991年4月9日-11日的內鄉縣衙學術研討會上,我就三省堂楹聯的有關事項請教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委員朱家溍先生和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史樹青先生,二位老先生對此聯稱贊有加,連連感嘆,此聯為難得一見的衙署佳聯。朱老說:此聯定為一位有抱負、有作為的為政者之作;并要求內鄉縣衙一定要依照此聯原狀制作,盡早掛于三省堂,定有大獲。緣于當時三省堂為險房,亟待修葺,所以沒能依朱老所囑及時掛起此聯。直到1992年5月,縣衙三省堂搶修后,我們終按照原狀制作的楹聯,掛于三省堂的當間之前的抱柱上。
此聯掛起后,果如朱老先生所料,短時間內就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充分肯定,受到了廣大游客交口贊譽。1993年5月,在內鄉縣衙晉升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申報材料中,我們將三省堂楹聯列為縣衙實存遺物報送國家局?h衙“國!北粐鴦赵汗己,申報材料存放在國家文物局。1993年12月17日,享譽國內外的中國古建三泰斗,單士元、羅哲文、鄭孝燮三老在考察內鄉縣衙時,對三省堂楹聯給予了高度評價。單老稱此聯是他在國內見到的唯一一副名聯。1994年12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李鐵映同志考察內鄉縣衙時,欣然揮筆,書錄三省堂楹聯,現收藏于內鄉縣衙博物館。1995年6月8日,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常務副總理朱镕基同志在時任河南省省委書記李長春同志的陪同下視察內鄉縣衙,在三省堂楹聯前駐足佇立,凝視品味,良久思忖后,拍著李長春同志的肩膀說:“咱們都是百姓!”。此聯給朱總理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時隔數年后,南陽師院數十名師生游覽黃山時與朱總理幸遇,總理親切招呼大家坐下一起共敘。在這當中,朱總理說他數年前到過南陽的內鄉縣衙,縣衙三省堂有副非常好的名聯,說著說著他一字不少地吟誦了這副楹聯,在場師生報以熱烈的掌聲。
此聯當時已成內鄉縣衙的名聯之一,很多領導在多種場合引用此聯。我清楚的記得是1999年5月25日晚8點多,接到時任南陽市委副書記、市長王菊梅同志親自打來的電話,她極為嚴肅地要求我以高度的責任感、實事求是、真實無誤的查清三省堂楹聯源于何時、由何人所撰,兩天內報告于她本人。當時雖不知詳情,但意識到這是一個非常特殊、非常重要的任務。當晚我即召集有關同志對此進行了商議討論,決定要召開第二次座談會,邀請曾對老縣衙了解情況的縣內鄉老人參加。第二天上午8時,此會準時在縣衙會議室舉行,當年“九老人”周照西等三位已作古外,其余六老都按時到會,最為感人的是有一位老者是坐著輪椅參會的。至今憶到此處,從心底十分感戴諸老為考證三省堂楹聯所提供的珍貴真憑實據。年過九十的馬錫瑞老人講,他幼年時代常跟著在縣衙吏房作書吏的爺爺進出縣衙。在儀門外的高知縣“去思功德”碑前多次聽爺爺講高知縣的功德、文才,其中馬老記得很清楚的是他爺爺曾幾次說過,高知縣為縣衙撰寫了三堂那副膾炙人口的楹聯。時已八十七歲高齡的王永昌老人回憶說,他印象當年的三省堂楹聯上刻有“會魁高以永”五個字。依據二老所講,我們認真詳盡地查閱了有關史料和志書,據清代《內鄉縣志》記載:“高以永,字子修,浙江嘉興人,康熙十二年(1673)會魁,(禮部會試中單科奪元者)?滴跏拍辏1680)知內鄉縣事!薄霸谑聰的,溫厚和平為治務”,修縣署,建琴治堂,“崇德化,慈祥愷悌之聲無間遐邇,遷直隸安州知州,士民立德政,去思二碑于儀門前,歷任戶部江西司員外郎,祀名宦”。根據馬、王二老之回憶,依縣志所載,經反復推敲、核查、論證,我們確認內鄉三省堂楹聯為康熙十二年奪得會魁,康熙十九年內鄉知縣高以永所撰。5月26日下午我將上敘論證的過程、依據、結論親自在電話上向王菊梅同志作了匯報。王市長聽后很滿意,很高興?洫勎覀兊墓ぷ髯龅谜J真、扎實、可信、可靠,由此才清楚了查清三省堂楹聯來源之根由。
此后,我們將內鄉縣衙三省堂楹聯的有關詳情通過各種媒體公布于眾,告知于世。
2000年,在邀請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張志和先生書寫此聯時,照歷史原狀,加上了“康熙十九年知縣高以永撰”的注解。
河南內鄉縣衙對聯匾額
來源: 瀏覽 3319 次
上一篇:鄧禹·鄧禹墓及鄧禹后裔的歷史變遷
下一篇:“華夏一奇”“抬閣”民間藝術表演
更多關于 河南內鄉縣衙對聯匾額 的信息
民間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