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dymw.cn-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蜜桃,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人妻人人爽

  • <ul id="wowek"><center id="wowek"></center></ul>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acronym id="wowek"></acronym></kbd>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篆刻 > 業內研討 > 中國傳統手工藝制作印泥有幾大流派

    中國傳統手工藝制作印泥有幾大流派

    樣子收藏網,記錄傳統藝術品文化傳承 www.www.sdymw.cn 2021/9/25 來源:

    古法印泥是過去傳統手工藝非常重視的技藝,都是口口相傳的,隨著中國古代書畫篆刻興旺而發展,隨著中國字畫?频某聊缍芏嘀袊鴤鹘y手工藝制作印泥失傳了,但是字畫篆刻是中國文化主要脈絡之一,所以北方和南方都有純手工制作印泥的流派。

    一。北方地區印泥流派
    北方地區印泥流派主要是以北京為中心的印泥制作作坊,以清代造辦處和民間古玩聚集地琉璃廠為主。

    01

    清宮造辦處派

    清宮造辦處派的主要代表作品為皇族專用印泥。

    從隋唐開始,皇宮內就有專門制作御用印泥的部門,隸屬于“監印”部門。到了清代中期,轉由“造辦處”制造。該派印泥在清朝乾隆年間達到制作水準的最高峰。據說,其制作極為華麗考究,不惜功本。原材料非常昂貴,且選料極其嚴格,制作工序異常繁復。印胎軟硬適度,印質極度細膩,印色鮮艷純正,幾乎無雜質。印文明亮清晰穩重,且飽含立體感、堆砌感。留存的璽文至今不失真,在紙面上凹凸鮮明,色彩逼人。但制作工藝現已失傳。

    據英弢先生所著《精制“八寶印泥法”》中記載,他“早年曾在故宮博物館中見過所藏乾隆時期的印泥,至今色澤鮮艷明澈,估計內含寶石、珍珠、金箔等原料,到現在已硬如石塊”。這一說法得到了中國印泥制作大師李耘萍女士的驗證,可見所言不虛。另據吳迪生所著《清朝內廷御制印泥法全集》記載,造辦處所制印泥取材極為講究。光用來制作印油原料的白菜油,就必須跑到遠在保陽清苑縣(今河北省保定市境內)采購,“以之油汁凈純。他處每當培植時,施以肥料,保陽則否”。

    在乾隆鈐于古字畫上的諸多鑒藏印中,我們可以看到大致兩種色澤的印。一種紅潤欲滴的朱砂印文,一種橘朱風雅的朱磦印文。前者據考證就是用造辦處所制印泥,而后者就是漳州地區麗華齋所產“八寶貢品印泥”。

    02

    北京琉璃廠派

    琉璃廠大街位于北京和平門外,是北京一條著名的文化街,起源起于清代。當時各地來京參加科舉考試的舉人大多集中住在這一帶,因此在這里出售書籍、筆墨紙硯,經營古玩字畫的店鋪較多,形成了較濃的文化氛圍。

    清末及民國時期,一些琉璃廠的商鋪曾聘用一些知名的文房四寶制作技藝傳人,售賣名噪一時的精品,其中就有印泥。而當時在琉璃廠最知名的印泥制作人就是徐正庵(舊址為西南園九號),所制印泥稱為“十珍印泥”。據傳,他出自皇宮,曾在造辦處為皇帝制作印泥,故其制作技藝沿用了皇族專用印泥的工藝特點,所制印泥就色澤、細膩度、印泥軟硬度、印文厚度都可謂上乘,F今尚有作品存世,仍可使用,但制作技藝已經失傳。



    徐正庵十珍印泥

    徐正庵先生所精制“十珍印泥”與上海的張魯庵研創的“魯庵印泥”并稱為“南張北徐”。

    此后,琉璃廠以銷售各地印泥為主,只有“榮寶齋”“一得閣”“萃文閣”等知名商鋪自制自銷印泥,現在仍有售賣。其中,以“榮寶齋印泥”品種最多,品質最高,也最為出名。

    二。福建漳州為中心的南方地區

    01

    福建漳州派

    福建漳州派所制印泥皆稱為“八寶印泥”,而以“麗華齋八寶印泥”最為有名。

    相傳,漳州八寶印泥是魏長安首創于清康熙十二年(1673)。漳州東門外陸安西路有一家魏氏“源豐藥店”,魏氏長子就是魏長安。起初調制了一款紅藥膏,既可以治愈刀傷、灼傷、瘋犬咬傷、皮膚潰瘍等癥,又有退黃、拔毒、生肌的功效,藥效顯著,被譽為“八寶藥膏”。但因其成本過高,售價昂貴,問津者寥寥無幾。

    魏長安在一次偶然的繪畫之后,因身旁找不到印色,便嘗試用“八寶藥膏”取代,將其蓋在畫上,效果斐然,于是萌生了研制八寶印泥的想法。經過深入研究,終于制成“八寶印泥”上市售賣,得到眾多書畫愛好者的爭相追捧。直至乾隆年間,汀漳龍道尹侯嗣達使用了八寶印泥后,覺得品質出眾,于是建議魏長安專營“八寶印色”,并為其店取名“麗華齋”。乾隆十年(1745),侯嗣達將八寶印色帶入京城獻給乾隆。乾隆使用后,對八寶印色鐘愛有加,并賞賜給諸多大臣,而后命人到漳州征調,八寶印泥便成為朝廷貢品,進而聞名全國。



    麗華齋八寶印泥

    到了清末民國時期,由于八寶印泥譽滿天下,漳州城內有二十多家模仿魏氏“八寶印泥”的作坊。有綺紅軒、葆紅齋、乙塵廬、沈洛陽樓、勝記、不奇齋、慧廬(著名國畫家黃稷堂所開)、謖堂、南陞齋、國華齋、圖華齋、麗星齋、朱華齋、撥華齋等。1936年,幾大印泥作坊經過政府審批,成立“福建省龍溪縣印泥業同業公會”。由“麗華齋”經理王欽明任主席委員,“麗華齋”鋪東張宜欽和“慧廬”黃稷堂任常務委員。漳州八寶印泥開啟了興盛之路。

    抗日戰爭時期,受戰爭的嚴重影響,東鋪街許多店鋪倒閉,所幸漳州“魏氏麗華齋”和“魏氏長房麗華齋”得以保全。1942年漳州林仲山花重金買下“麗華齋”的制作技藝和材料,并將其改名為“林記麗華齋”。1946年,林仲山又將“林記麗華齋”賣給市區臺灣路“商務印刷館漳州代理處”經營,由蔡民佑具體打理。后由于“麗華齋”傳人管理不善,瀕臨關門,漳州富商蔡文堂便將其制作技藝買下,由蔡文堂與妻子陳文英一同運營謀劃。

    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后,八寶印泥由各小作坊變成了集中生產,由原“麗華齋”技藝傳承人宋月嬌、“國華齋”等三家店鋪帶著生產配方一同進入漳州文教日用品廠,廠內設置專業的制作車間,通過對比各家的制泥技藝,并且改進了技術,進一步綜合研制八寶印泥的配方和制作。1973年,八寶印泥由吳光輝進行配制。八寶印泥因繼承斷層、企業自身體制與管理等因素,瀕臨倒閉。后經后人努力,才得以恢復生產。1982年,得到政府的專項撥款建成八寶印泥大樓,并且成立了漳州八寶印泥廠。2008年漳州八寶印泥被認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早年的“麗華齋八寶印泥”現存世量極少。但從其留存的大量印拓可以佐證其輝煌歷史。其所鈐印拓雖有部分油漬滲出(非常不明顯),但色澤古雅,章文還原度高,厚度較好,立體感、遮蓋力強。據傳“麗華齋印泥”取料皆為中草藥,且選料講究,制作精良。印色鮮明純正,有光澤。泥胎較軟,易上章,較易干。

    三。上海為中心的江南地區

    01

    上海魯庵派

    上海魯庵派的創始人張魯庵(1901—1962),字炎夫,號幼蕉,浙江慈溪人,西泠印社社員。他出生于杭州鼎鼎大名的藥商世家,其家族經營的是近代史上杭城六大國藥鋪之一的張同泰國藥號。得益于家族的從小培育,張魯庵無論在經商還是藝術領域都取得了相當杰出的成就。青年張魯庵到上海拓展家族產業,在南京路上開設了張同泰產業之一的益元參的分號,選擇了靜安作為他的居所,并得拜著名的書畫篆刻家趙叔孺為師。在精研篆刻技巧的同時,他更是大肆收集印章、印譜,因此獲得了“印癡”的稱號。

    隨著張魯庵篆刻技藝的增長,他對市售印泥的質量越來越不滿意,于是決定自己研制印泥。張魯庵斥巨資從國外進口設備,又聘請復旦大學化學、物理專家陳靈生教授,把史籍中記載的印泥制作方法逐一進行科學的分析研究,獲得了大量數據,糾正了許多以訛傳訛的東西。

    從1930年到1948年,張魯庵進行了數百次一絲不茍的試驗,研究朱砂、蓖麻油、艾絨三種制作印泥的主要原料的質量標準和最佳搭配比例,有關輔料的合理添加、制作過程中的加工要求等,把其中五十三次比較成功的配方和加工方法作了仔細記錄。經過再進一步的整理和完善,他終于制成了三種魯庵印泥:朱砂印泥、朱磦印泥、和合印泥。這些印泥都通過純手工操作和自然氧化工藝制成,其加工流程嚴密,配方要求嚴格,制作工藝精湛,在印泥制作史上可謂絕無僅有。這都成就了之后名傳天下的“魯庵印泥”。



    魯庵印泥

    魯庵印泥制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高式熊回憶道:“做印泥,魯庵先生是不惜工本額,專門請了一個化學老師在家里,一起做實驗、研究配方。為了做好印泥,買冰箱,買電爐,要用什么就去買,不考慮錢,采辦的原材料,都是精挑細選,所以做出的印泥,成本遠超黃金!濒斺钟∧嗥贩N多為自用,或偶以送人,并不對外銷售?氨赛S金還貴的魯庵印泥最受齊白石、張大千、吳湖帆等書畫巨擘的寵愛。

    張魯庵過世之后,魯庵印泥由第二代傳人高式熊和符驥良繼承。但由于種種原因,魯庵印泥鮮有傳世。直至二十一世紀初,高式熊和符驥良皆年逾古稀,魯庵印泥瀕臨滅絕。在兩位傳人的大力呼吁、上海市靜安區文物史料部門的深度挖掘、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下,魯庵印泥終于迎來了新的生機。2008年6月,上海魯庵印泥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009年6月,正式命名高式熊、符驥良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印泥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至此,“魯庵印泥”及其傳人正式成為“國寶”得以保護。

    2012年6月,“魯庵印泥”傳人高式熊和張魯庵之子張永敏正式將魯庵印泥配方捐贈給國家,并正式籌辦國寶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傳習所。2013年1月,國寶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傳習所揭牌儀式舉行。同時,第二代傳人高式熊正式收李耘萍、高定珠為徒,靜安文史館業務處趙家翔作為見證人在拜師帖上簽字作證。2013年3月,魯庵印泥專家鑒定會在國寶魯庵印泥制作技藝傳習所舉行。著名書畫篆刻家、西泠印社副社長韓天衡,上海博物館研究員孫慰祖,上海市收藏協會會長吳少華、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副主任陳勤建教授等現場試用魯庵印泥第三代傳承人李耘萍試制的魯庵印泥,并給出了肯定的鑒定結論。至此,“魯庵印泥”走上了復興之路。

    張魯庵先生親制的“魯庵印泥”存世量極少,其印泥細膩而亮度佳,印胎稍偏軟。所鈐印文無跑油之弊,清晰而多神采。連鈐十方,印文止口仍清晰如初,不變形,不起毛。此外,印泥冬無凝凍之病,夏無透油之患,燥濕相宜,F在,魯庵印泥已經傳入第三代,李耘萍女士勇擔重任,經過二十余年的研制,先后在原有“魯庵印泥”的基礎上,研發成功了“國寶魯庵印泥”“高制魯庵印泥”“李耘萍傳承印泥”十余款高品質系列印泥。

    02

    上海吳氏派

    吳氏印泥創始人吳隱先生為西泠印社發起人之一,原名金培,字石潛、遯盦,號潛泉,浙江紹興人。民國初年,吳隱為了高質量地完成集文彭、程邃、黃易、鄧石如、陳豫鐘、陳鴻壽、趙之謙、吳昌碩等明清大家九十六方印作的《集古印存》,與夫人孫錦二人同心協力,搜集材料,試制符合要求的自用印泥,終獲成功。

    后吳隱創立“中國印學社”,將自產印泥更名為“純華印泥”,正式開始向社會各界推介銷售。1904年,在吳昌碩、丁輔之等人的獎掖與支持下,吳隱返滬創立“上海西泠印社”。吳昌碩先生親筆題詞“西泠印社”贈之!吧虾N縻鲇∩纭背蔀闅v史上第一個制作、售賣印泥及印譜的經濟實體。正式對外營業后,將所售印泥更名為“潛泉印泥”,并分甲、乙、丙、丁四種供西泠印社社員和書畫篆刻愛好者使用。此后印泥品種不斷開發,而“潛泉”之名則沿用至今。



    潛泉印泥

    早年吳昌碩先生曾托付吳隱為其制作一款有別于市場上其他顏色,更適合其印風的印泥。吳隱選用胭脂紅、西洋紅滲入朱砂、油料,調制出蒼勁沉穩的獨特顏色,名曰“美麗紅印泥”。吳昌碩使用后欣喜異常,遂用該泥制成《缶廬印集》。而“美麗印泥”漸漸成為潛泉印泥的主要品種之一,流傳至今。

    吳隱三子錦生,自幼體弱,性格內向,聰明文靜,后過繼給丁輔之為繼子。根據丁氏字輩排名,改名為“瓏”字,字振平。吳振平得到丁、吳兩家的真傳,不僅精通書畫篆刻,愛好化工化學,還能制一手好印譜,好扇面。成年后,吳振平娶杭州水陸寺巷丁氏卓英為妻。1922年四月吳隱病逝后,吳振平、丁卓英夫婦就將癱瘓在床的孫錦接至河南路棋盤街(今廣東路239號)同住,盡心盡責地侍奉老人。丁卓英朝夕陪伴孫錦于床側,成為她的好助手,也因此得以繼承家傳制作印泥的秘法。

    1934年6月間吳振平、丁卓英夫婦興辦“上海西泠印社潛泉印泥發行所”,至此“潛泉印泥”正式傳入第二代。1937年,抗戰爆發,上海成為戰爭的前沿,戰亂迅即蔓延至大半個中國。值此生死存亡之際,許多企業被迫關門歇業,但上海西泠印社因名聲在外,無法像其他小企業一樣歇業了事,只得苦苦支撐。吳振平、丁卓英夫婦為了減少開支辭退了大多數工人,并停止了制作銷售印譜的營生,專門產銷“潛泉印泥”。業務量雖急劇下降,但糊口尚無問題。由于業務量大量減少,吳振平索性將社務管理全部交給妻子,將時間和精力轉到自己喜歡的古典音樂和民族樂器上。

    1956年,丁卓英作為上海西泠印社的私方代理人,積極配合國家進行對私改造、公私合營等社會主義改造運動。1961年,年事已高的丁卓英決定將祖傳潛泉印泥配方及制作技藝獻與國家,打破門戶,招賢納徒。此愛國之舉在當時社會引起了很大轟動。后在時任上海市手工業局局長兼黨委書記胡鐵生的關心支持下,丁卓英從親戚中選定李耘萍為其接班人,進入上海西泠印社學藝。

    1963年,李耘萍滿師后,即被正式選定為吳氏潛泉印泥的第三代傳人。后擔任上海西泠印社廠長一職長達二十余年,在此期間,李耘萍帶頭搞科研項目,改進制作工藝,開發新品種,提升品牌知名度。使“潛泉印泥”成為聞名海內外的知名商標,老字號。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李耘萍調離“上海西泠印社”,改任“石泉印泥廠”廠長,開創高端品牌——“石泉印泥”。2001年退休后,為了中國印文化發展的需要,在有關單位和眾多書畫篆刻家的支持下,傾全力創辦了“上海耘萍工藝品有限公司”,創立“耘萍石泉印泥”高端品牌。在短短的不到二十年時間里,李耘萍研制成功各種印泥新品多達五十多種,成為“魯庵印泥”“吳氏潛泉印泥”的雙料傳人。二十一世紀初,她被評為中國首位中國文房四寶書畫印泥藝術大師,并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篆刻藝術院研究員。



    耘萍石泉印泥

    李耘萍大師一生治泥無數,恢復了大量失傳流派的印泥,而為名人名家量身定制的印泥更是數不勝數。其中有為李可染大師定制的“師牛堂印泥”,為啟功大師定制的“啟功印泥”,為韓天衡大師特制的“豆廬印泥”,為高式熊大師精制的“高式熊印泥”等等。名家們酷愛耘萍印泥,并對其所制印泥給予很高的評價。

    03

    上海藕絲派

    上海藕絲派以夏宜滋的“自怡藕絲印泥”與壁壽軒的“藕絲十珍印泥”最為出名!白遭航z印泥”由民國時期著名制茶高人、篆刻家、制泥家夏宜滋(字自怡)研制發明,為江浙滬知名民間印泥品種。印色類似八寶印泥,但不使用艾草而用藕絲,故冠名“藕絲印泥”。



    壁壽軒十珍印泥

    藕絲印泥與艾絨印泥之不同,在于以藕絲取代艾絨。據傳藕絲是如此制成的:“秋月,取鮮荷葉一擔備用。制藕絲時備一鍋沸水,將荷葉梗一截一截地折斷、拉開,將梗中拉出的藕絲撳入沸水中,反復如是。待一擔荷梗折完,煮沸數分鐘,將鍋中藕絲用網勺撈起,曬干。剪寸許為段,輕揉,積絨如棉!睋f,一擔荷葉可制印泥半兩。所制藕絲印泥,細膩色艷,俱備“三德”,極為珍貴。

    據1931年7月22日的《中華畫報》記載:“自怡藕絲印泥使用百年陳砂,雪白藕絲,精貴珠粉,珊瑚煉金,陳油調和,其色沉凈而紅艷,極顯古趣”。但由于夏自怡氏制藕絲印泥“其法秘不示人”,現已失傳,印泥實物也消逝久矣。

    “藕絲十珍印泥”為璧壽軒主徐寒光創制,亦為江浙滬知名民間印泥品種。徐寒光擅金石書畫,尤精于制印泥。曾為上海豫園善畫會主持人之一。首創藕絲印泥,被時人譽為“泥皇”!笆溆∧唷痹缮蛐l、馬公愚、鄧散木、朱其石、黃葆戊五人作文介紹。據傳,其所制印泥質細而不沾,色鮮而不變,冬不凝,夏不滲,耐久抑而能令刻畫毫發悉顯。據說手制十珍印泥有用艾草的,也有用藕絲做的,但都能做到潤而不滯,澤而不浮,祁寒不凝,伏暑不沉。1949年后其技藝逐漸失傳,F經李耘萍大師努力恢復,終得重見天日。

    04

    上海節庵派

    節庵派創始人為方節盫。方節盫,從兄方介堪、胞弟方去疾皆為金石書畫大家,其岳丈謝磊明亦為篆刻名家。方節盫擅書畫篆刻,為西泠印社早期社員,少年俊彥,二十余歲即在上海成立“宣和印社”。推廣印學,所制印泥由八位書畫大家同為推介,足見其時盛名。惜天不假年,未及不惑便魂歸道山,一生傳世印章甚少,所制“節庵印泥”也已成為絕品,自此失傳。后經李耘萍女士十余年努力探索,終于2010年恢復成功,現取名曰“鶴泉印泥”。



    節庵印泥

    此派印泥用料考究仿古,不摻雜任何西洋顏料。制法也遵循古人之道。泥胎細潤凈潔,硬度粘度較高但彈性佳,印色鮮紅悅目,鈐于紙上毫發必顯,久而彌光。

    05

    杭州西泠派

    自西泠印社建社以來,由于其社員對印泥要求很高,所以一般都使用社內社員自制的印泥,如吳隱制作的吳氏印泥,張魯庵制作的魯庵印泥,方節庵制作的節庵印泥等。

    自方節庵、張魯庵逝世后,隨著西泠印社社員的不斷增加,上品印泥的需求漸盛。于是在本世紀六十年代,時任西泠印社社長的張宗祥先生就倡導要恢復魯庵印泥,并在此基礎上精制西泠印社印泥。后經西泠印社社員韓登安及弟韓君左夫婦的不懈努力,以及時任上海西泠印社廠長的李耘萍的大力相助,終使西泠印泥得以面世,并為西泠印社培養了一大批制泥傳人。

    杭州西泠印泥

    該流派的印泥吸取了“魯庵印泥”“吳氏潛泉印泥”的優點,在原材料選料和加工工藝上苦下一番功夫。使用“西泠印社印泥”所鈐印文無跑油滲油之弊,清晰而不乏遮蓋力。但市販之該流派印泥,隨藝人而品質特點各異。

    06

    蘇州姜思序堂派

    坐落于蘇州的姜思序堂,據傳在1628至1644年間由蘇州姜姓畫家創辦,為蘇城歷史記載最悠久商鋪之一,以精制國畫顏料享譽盛名。傳承數代,注重品質。

    與國畫顏料一樣,清末開始蘇州姜思序堂便開始制造銷售印泥,也是江浙滬一帶知名民間印泥品類。其朱砂及各種國畫顏料為主要成分的顏料選料與加工可謂一絕。故所制印泥顏色鮮艷明亮,獨樹一幟,F仍有出品。



    姜思序堂印泥

    07

    常州龍泉派

    常州“璟玉堂”的龍泉印泥,據傳始創于清代康熙十年(1671),曾被乾隆皇帝定為貢品,深受清宮畫師的青睞,F已傳至第六代,傳人名為繆德根,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據說,常州龍泉印泥主要制作原料是由朱砂、艾絨、犀黃、珍珠粉、珊瑚粉、麝香、蓖麻油、冰片等調和而成。采用古代傳統工藝,經過二十多道工序手工配制而成。其色澤朱紅發亮,鮮艷奪目。存冬不凝凍,遇夏不透油,置于水中三日撈起使用依然丹紅如新,宣紙焚燒后,印章字跡清晰可見,F市場上除當地銷售外,很少流通。

    上一篇:《十鐘山房印舉》鈐拓印集

    下一篇:沒有了

    更多關于 中國傳統手工藝制作印泥有幾大流派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