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dymw.cn-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蜜桃,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人妻人人爽

  • <ul id="wowek"><center id="wowek"></center></ul>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acronym id="wowek"></acronym></kbd>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篆刻 > 業內動態 > 龍香古墨

    龍香古墨

    來源:  瀏覽 5087

    “龍香”是中國制墨史上久負盛名的墨名之一。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清宮舊藏中,迄今為止年代最久的墨品便是制造于明代的“宣德元年龍香御墨”。然而遍查近60年以來已經出版的著作中,述者寥寥[1],學術界關于“龍香”墨的研究成果并不多見,且不能反映此種墨品的基本面貌。任何事物都有一個萌芽、成長、成熟、衰亡的過程,故宮博物院所藏的這批明代“龍香御墨”制作精良,工藝水平高超,已經處于中國制墨史上的成熟階段。至于其在宣德以前的起源與發展問題,從未有人進行過專門論述。因此,針對“龍香”墨進行專題性溯源研究,對于了解中國古代制墨工藝的選料、徽墨的流傳與使用等問題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一古墨“龍香”之名的緣起

    墨與其他文房用具一樣,是中國傳統的手工藝制品之一。隨著2000多年來以儒家倫理思想為核心的社會意識形態在中原地區的確立與傳播,再加上科舉制度的完善、書畫藝術的發展,使得墨被賦予了濃厚的儒家文化色彩。所謂“龍香”,即中原傳統制墨工藝中流傳千年之久的“龍香劑”配方。關于“龍香劑”作為一種墨品名以及兩者之間的關系,本人已經在《明代“龍香御墨”賞析》[2]等文中有過專門論述。然而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筆者又有了新的見解。

    按照中國人的英雄史觀,“龍香劑”傳說最初由唐明皇李隆基命名。王象晉《群芳譜》載:“唐明皇以芙蓉花汁調粉,作御墨,曰‘龍香劑’!盵3]由此可知“龍香劑”得名來自于唐玄宗“以芙蓉花汁調粉”!败饺亍蹦撕苫▌e稱。李時珍《本草綱目》引南北朝著名醫學家陶弘景的話說:“花入神仙家用,入香尤妙!盵4]可見,李隆基等人試圖用荷花汁液作為墨粉的粘合劑,并取其香來命名所制墨品。另《(乾。┥轿魍ㄖ尽芬堕_寶遺事》:“景龍初,明皇為潞州別駕。一日,據案見墨上有小道士,如蠅而行,上叱之。即拜呼‘萬歲’,曰:‘臣黑衣使者,墨之精,龍賓也!勖朴浾洳。及登位,猶取示詞臣,名‘龍香劑’!

    至于“龍香”得以流傳的原因主要賴于潞州的聞名遐邇!褒埾恪逼访男纬傻攸c在潞州,而唐代的潞州正是當時墨的主要產地。據《通典·食貨志六》、《元和郡縣圖志》、《新唐書·地理志二》等史料記載,當時地方向唐朝中央政府進貢墨品的州郡主要有:潞州(上黨郡,治上黨,今山西長治)、絳州(絳郡,治正平,今山西新絳)、易州(上谷郡,治易縣,今河北易縣)。這就在大體上反映了以上三州是當時中國產墨的主要地區。從其進貢數量看,《通典》云:潞州3(疑有漏字,當為“千”)挺,絳州1470挺,易州200挺。由于這些地方松多質佳,故能造出好墨。例如李白曾有詩《酬張司戶贈墨歌》贊嘆潞州墨:“上黨璧松煙,夷陵丹砂末,蘭麝凝珍墨,精光乃堪掇!倍藭r李隆基作為潞州別駕,是有可能親自體驗潞州墨的精妙的!杜f唐書·地理志二》記載:“潞州大都督府:開元十七年,以玄宗歷職此州,置大都督府,管慈、儀、石、沁四州!盵5]這條史料,亦能證明《山西通志》所謂“龍香劑”傳說中諸如時間、地點等某些可靠因素。不僅如此,“龍香劑”由來的傳說亦真亦假地反映了李隆基為奪取皇位而進行的某些努力。而這些實踐的時間約在唐中宗景龍(707-709年)年間。又《舊通志》:“唐明皇在潞時,寢壁蝸篆成‘天子’字。明皇驚懼,涂去。數日復然,如此者三!盵6]《舊唐書·玄宗紀》載:“景龍二年四月,(李隆基)兼潞州別駕;十二月,加銀青光祿大夫。州境有黃龍,白日升天嘗出,畋有紫云在其上。后從者望而得之,前后符瑞凡一十九事!盵7]由此可見,“龍香劑”的形成似乎與李隆基在潞州為日后奪取“天子”位而做的準備之間有著某種聯系。由于潞州的特產是墨,因此所謂“黑松使者”、“小道士”、“龍賓”無一不是假托當地眾人之口,并以天命的名義公之于眾。

     
    二 “龍香”墨的配方

    中國古代諸位制墨名家為了改善墨品的耐久性、滲透性、色澤、香味、防腐防蛀等性能功效,還配合珍貴天然藥材等添加物,從而增加了墨品的整體價值。

    1.“腦、麝”辨

    元人陶宗儀引陳子兼的《窗間記聞》:“(宋)熙、豐間(1068-1085年)張遇供御墨,用油煙,入腦、麝、金箔,謂之‘龍香劑’!盵8]這句話的關鍵在于張遇所制“龍香劑”墨的成分問題,目前通常有如下理解方式:其一,一是腦麝、二是金箔[9];其二,一是腦、二是麝、三是金箔[10];其三,一是腦、二是麝,另外在墨表面飾以金箔[11]。由此可知,學術界對句意理解的差異,關鍵在于“腦麝”是否屬于同一種成分,以及“金箔”的作用。

    在中國古代,使用香料是一種普遍的傳統。例如:明人楊慎《升庵集》載元代制墨家朱萬初喜歡香料,特稱其為“香癖”:“邵安(邵庵,即虞集)又《與朱萬初帖》云:‘深山高居,爐香不可缺。退休之久,佳品乏絕,野人為取老松柏之根枝葉實,共搗治之,斫楓肪摻和之。每焚一丸,亦足助清苦。今年大雨時行,土潤溽暑特甚。萬初致石鼎清晝香,空齋蕭寒,遂為一日之供,良可喜也!f初本墨妙,又兼香癖。蓋墨之與香,同一關紐。亦猶書之與畫,迷字與禪也!盵12]

    在制墨技術中,人們在墨中加入香料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早在三國時期,韋誕“用真珠、麝香二物”,首開入貴重藥物于墨中之先河;“后魏賈思勰用梣木、雞白、真珠、麝香四物;唐王君德用醋石、榴皮、水犀、角屑、膽礬三物;王又法用梣木皮、皂角、膽礬、馬鞭草四物;李廷珪用藤黃、犀角、真珠、巴豆等十二物”[13]。關于“腦”者,我們可以在宋人何薳的《春渚紀聞·記研·端溪龍香硯》中找到答案。在宋代,有一種端石被稱為“龍香研”:“臨汝史君黃莘任道所寶龍香硯,端溪石也。史君與其父孝綽,字逸老,皆有能書名,故文房所蓄多臻妙美。硯深紫色,古斗樣,每貯水磨濡,久之則香氣襲人,如龍腦者。云先代御府中物,任道既終,其子材納之壙中!盵14]

    由此可見,所謂“腦”者即“龍腦”,而“龍腦”又被稱為“龍腦香”或“龍香”。綜合上述記載,所謂“腦麝”,其實是指兩種不同的藥材,即龍腦香和麝香的組合。

    “龍腦香”一名出自《唐本草》。其植株為龍腦樟,樟樹的一種。原產于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掇o!酚涊d道:“龍腦樹(Dryobalanops aromatica):龍腦香科,大喬木!瓨涓烧麴s后所得的結晶,稱‘龍腦’或‘冰片’,為一種香料,中醫學上用為芳香開竅藥!盵15]《本草綱目》載:“龍腦者,因其狀加貴重之稱也。以白瑩如冰,及作梅花片者為良,故俗呼為冰片腦,或云梅花腦。番中又有米腦、速腦、金腳腦、蒼龍腦等稱,皆因形色命名,不及冰片、梅花者也。清者名腦油,《金光明經》謂之‘羯婆羅香’!崩顣r珍另外指出:龍腦香“南番諸國皆有之”,可就與宋敏求所著《春明退朝錄》中的相關記載相印證。李氏又引《江南異聞錄》云:“南唐保大中貢龍腦漿,云以縑囊貯龍腦,懸于琉璃瓶中,小頃滴瀝成水,香氣馥烈,大補益元氣。按此漿與腦油稍異,蓋亦其類爾!盵16]由此可見,龍腦香并非中原所產。在宋代以前曾以“貢品”的形式輸入,加之有藥用價值,故而非常珍貴。至于麝香,則是制墨的另外一種主要香料,又名當門子、臍香、麝臍香、香臍子等。為鹿科動物麝的雄性香腺囊中的分泌物干燥而成,是一種高級香料,屬動物性香料之一。麝香不僅沁人心脾,而且香味持久。麝主要分布于東北、華北及西北、西南等地。麝香在我國有悠久的使用歷史。麝香有極強的開竅通閉醒神作用,為醒神回蘇之要藥,常配伍牛黃、冰片、朱砂等藥,組成涼開之劑。由于麝香原料有限、價格昂貴,因此在制墨中的使用亦有顯示其主人身份與地位的象征作用。

    2. 金箔

    明人方瑞生在《墨!分姓劦浇鸩淖饔脼椤叭」鈭浴保骸褒埬X、麝香、金箔、豬膽汁,四味入劑料者何?龍、麝取香,且辟膠氣。歐陽通每書其墨,必古松之煙墨,以麝香方下筆。金取光堅,膽汁取光澤!盵17]孫敦秀在《文房四寶手冊·金箔》條中指出:“金箔:用金捶成的薄片。好墨的制作多加其成分,起到鎮靜和耀金閃光的作用”[18];高淮強則認為:“用金箔是為了提高墨的身價,增加墨的光澤”[19];承煥生等人經過試驗也證明,在墨中摻入金(用金膜混入墨料中),可以提高字跡的反光效果[20]。按照《現代漢語詞典》、《辭源》、《辭!返裙ぞ邥慕忉,所謂“金箔”為一名詞,意思是“用金捶成的薄片或涂上金粉的紙片,用來包在佛像或器物等外面做裝飾!盵21]這是決定墨品保存時間長短的關鍵所在之一。因此,本人以為,金箔的使用似乎多在于表面裝飾,而添加于墨坯中的數量不會很多,否則會影響墨品質量的好壞。另外實物資料也可以證明:在故宮博物院所藏墨品之中,有許多“龍香”墨品的圖案之中殘留有金粉的痕跡,起著保護與裝飾的作用。尹潤生先生在談到自己所藏“宣德龍香御墨”時也說:“全身隱隱有金星,是否灑金抑漱金已不易辨!盵22]由此本人判斷,所謂制墨家張遇用“金箔”,乃是出于防止墨品受潮后易生霉斑,敗壞膠質之目的,實為在墨品表面用金箔裝飾,以達到有效阻止外界環境的侵襲,使墨錠得以長久貯存的目的。

    由此得知:宋人張遇造墨用油煙,加入龍腦香、麝香等“龍香劑”成分,并且在墨體表面貼附金箔制作而成,故名“龍香”墨。他繼承了南唐李(奚)廷珪改進的膠劑使用手段,開油煙制墨之先河,進而改進了“龍香劑”配方,從此名揚墨壇。故而所謂“龍香”御墨,也就是以制墨煤煙為主,與“龍香劑”諸藥品相互混合,由動物膠配制粘合而成的具有獨特香氣的高級藥用墨品。就總體使用情況來說,宋代科技特別是民間工藝技術的發展為“龍香”墨的不斷完善創造了新的條件,并且得到了廣大文人的稱贊。正是由于士大夫階層對于“龍香”之妙感觸至深,因此文人們開始將“龍香”作為墨品的代表性稱呼。盡管有無張遇“供御墨”之事尚待考證,但是“龍香”墨的使用已經成為一種社會風氣。宋元時代,“龍香”幾乎成為墨的代稱,乃至成為民族國家、儒家文化的一種象征。例如姚勉有《和松窗主人薦墨客詩》:“久不欹眠聽說詩,心茅又塞介然蹊。那能蠶雨鳴窗葉,徒自雞天舞甕醯。詩態笑看云靄靄,客懷喚醒曉凄凄。龍香惠我真安用,君有佳篇好自題!盵23]宋朝遺臣王逢則有詩曰:“五月無花草滿原,天回南極夜當門。龍香一篆魂同返,猶藉君王舊賜恩!盵24]

     

    三 “龍香”墨真正進入宮廷

    以蒙古族為代表的中國北方游牧民族推翻南宋王朝,并且統一全國的做法,成為中國各民族共同構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個重大歷史突破,徹底顛覆了以往儒家民族觀的狹隘“中國”之概念。元朝的建立促進了世界多元文化交流的空前繁盛,也為傳統的儒家文房工藝提供了新的發展環境。綜合元代文獻,特別是元代文人贈與墨工的諸多詩文,我們可以看出元代制墨技術有以下特點:

    首先,元代“龍香”墨的主料使用與前代相比有所變易,一改唐宋以來“龍香”墨的制作以松煙為主料的特點,突出表現為油煙,特別是桐花煙、桐油煙的使用。這是整個元代制墨業的一種特色與創新,并且為明清兩代制墨業開辟了新天地。而談到桐油煙墨乃至桐花煙墨的制作,就不得不提到蘇州墨工吳善。吳善與當時文人士大夫階層交往甚廣,如倪瓚(1306-1374)、鄭元佑、泰不華(1304-1352)等。其中以倪瓚、鄭元佑贈予尤多。倪氏乃畫界“元四家”之一,其文記:“吳生制墨變潘法,住近義興山郭中。洗玉巧當前澗水,采花還覓古時桐!盵25]

    江南名士鄭元佑則贊曰:

    桐始華,桐花開向荊溪之水涯。溪聲長繞孝侯廟,桐陰盡覆吳生家。吳生家藏燒墨法,傳自李潘久益嘉。瓦溝爇膏火,蘊灺穗結葩。日掃桐花之煙三萬石,鬼物守護無疵瑕。千杵萬杵白兔臼,麋鹿搗膠無夜晝。制成龍香古圭璧,玉剛金精石同壽。奚老然松松化石,潘癡坐井井裂甃。二子卻掃桐花煙。[26]

    元代淮西名儒潘純也有一首《桐花煙為吳國良賦》:

    曾見玉兔搗玄霜,三生悟得燒墨方。墨成得錢即酤酒,那知世有白玉堂。臥吹長笛看青天,歲掃桐煙三百石。[27]

    自北宋以來,由于皖南松樹資源的大量開采與使用,以松煙作為制墨原料已屬不易,有人開始探索新的制墨原料。例如,宋人張遇將油煙作為新的制墨原料,這便是對于制墨原料的新探索。而吳善使用桐花、桐木做煙,則可以看作是除松煙外,在制墨材料上的另一種創新。無獨有偶,文獻上關于桐煙制墨的例子比比皆是。如當時江蘇宜興墨工李文遠也與大畫家倪瓚有深厚的交往,倪瓚曾有詩贊曰:“義興李文遠,墨法似潘衡。麋角膠偏勝,桐花煙更清。紫云腴泛泛,玄璧理庚庚。安得龍香劑,霜枝寫月明!盵28]

    有元一代,桐煙墨的制作似乎已經成為一種趨勢。然而搜集桐花并不容易,詩文中多見其墨制作精細,恐難以大量生產,所以吳善等人的供應對象應主要是倪瓚、泰不華等這樣的知名書畫家。更為常用的普通墨品,則屬于油煙墨體系的桐油墨。到了明代,采集桐油煙與漆油煙制墨方法得到更廣泛的采用。由于其墨色黑潤,加上“龍香”獨特的馨香氣味,從而為明、清兩代“徽墨”盛世的來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此時的“龍香”墨繼承了宋代以來“龍香劑”的傳統配方,在香料的選擇與加工、用膠材料的選擇方面有所成就?v觀元代詩文,其中能夠引起我們注意的除了桐煙的使用之外,便是以“龍香劑”為主的香料的使用。此時的“龍香劑”,依然與宋代成分相似,為冰片與麝香的結合,但是由于加入了目前所不知的其他成分,從而使得這種香氣更加濃烈。例如元末大名墨工魏元德的“龍香”墨氣味還得到了元惠宗妥歡帖睦爾的賞識。如宋褧記載:“至正五年(1345)六月庚午,皇帝御慈仁殿。中書右丞領宣文閣臣達世貼睦邇進魏景仁所制墨。朱戶敝晃,錦囊啟封,玄光溢目,芳香襲左右。上嘉賞之!盵29]由此可以看到,魏元德在傳統的制墨技術中加入了自己的某些特色,因而達到了“芳香襲左右”、“香出豹囊韜”的效果。

    從元代開始,“龍香”墨真正進入宮廷,從此成為元明兩代宮廷的首選御墨。從現有史料來看,關于民間墨品進入宮廷,并將其作為御墨,大體上源于唐末墨工奚超、奚廷珪父子之墨的傳說。而有確切記載的宮廷制墨,就目前所知曉的相關文獻材料,僅現于清代。由于奚氏墨“豐肌膩理,光澤如漆”,因而得到南唐后主李煜的賞識,遂令奚廷珪為“墨務官”,并賜國姓李作為獎賞。然而,關于李墨進貢的具體情節,史籍并無詳述。這樣的情況同樣出現于前文所引宋代徽州墨工張遇的“供御墨”之事。目前關于民間貢墨較為可信的材料,出現于元代中后期。例如元代大學士虞集的《道園學古錄·贈朱萬初四首》,既記載了其友江西墨工朱萬初傳奇般的人生經歷,又是十分珍貴的墨品進貢宮廷的資料之一。虞集還曾贈詩與朱萬初:“圣主多清暇,臨池愛日長;天章垂鳳彩,云氣動龍香。進諫慚簪筆,爭書敢近床;承恩君最早,服玉向炎方!盵30]自朱萬初進“龍香”墨于元廷之后,獻墨于內廷成為后代墨工的一種人生向往,元末明初的袁華有詩贊曰:“近代西江朱萬初,龍香上貢奎章里”[31]。而元代臣工也將使用“龍香”墨當作一種時尚,“龍香”墨與奎章閣(宣文閣)從而為元代文化事業的開展,特別是為中原書畫的流傳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元代制墨家散處各地,不像后來那樣集中到皖南一代,由于寬松的社會環境,使得他們可以積極地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結交社會名流。而其社會地位的空前提高,又促使以前“供御墨”的傳說真正變為現實,這種活動最終促成“龍香”墨在明代轉變成為宮廷專屬的“龍香御墨”。

    據目前現有實物資料,到明代前期,“龍香”墨已經成為宮廷的御用品!褒埾阌背藢9┲煨栈适抑,還被當作一種賞賜品。如大臣夏原吉因功被賜予紫瑛硯、龍香墨[32]。又如明代著名書法家沈粲亦得宣德皇帝賞賜。故宮博物院藏其《行書致曉庵師詩札頁·龍香墨》寫道:“右硯、墨、紙、筆、山。宣德丙午所賜臣粲者。間成五詠,以寓感恩頌德之萬一云!聵育埾隳萍,九重頌賜倍光華。團團玄玉真無價,馥馥烏云自起花。永鎮文房為世寶,便書國史進皇家。珍藏什襲重加護,感激君恩豈有涯?”[33]清宮舊藏明代“龍香”御墨的大量出現,標志著“龍香”御墨制作技術已經完全成熟。與此同時,明代民間的“龍香”墨制作技術繼續得到發展。特別是嘉靖年間,徽州歙縣著名制墨家羅小華(羅龍文),結合上千年來“龍香劑”配方,取“龍香”墨典故,制成流傳數百年的“華道人墨”。明代著名書畫家徐渭(文長)因而贊曰:“侯拜松滋,守蕪櫧郡,絳人品秩多般。龍劑犀膠,收來共辦燈煙。煉修依法,印證隨人,纏成老氏之玄。是何年,逃卻楊家,歸向儒邊。紅絲玉版毫霜畔,苦分分寸寸,著意磨研。呵來滴水,幻成紫霧蛟蟠。有時化作蒼蠅大,便改妝道士衣冠。向吾皇,萬歲山呼,壽永同天!盵34]“龍香”墨制作技術的繼續發展,標志著在明代中后期,以“徽墨”為地方土特產代表的徽州歙縣、休寧縣、婺源縣已經成為當時中國的制墨中心,并且流傳至今。

    時至清代,清宮造辦處設有專門的制墨作坊,出現了以“龍香劑”配方為主的“乾隆御墨”系列宮廷墨品,然而這些墨品上并不特別標明“龍香”字樣。反倒是民間以曹素功、汪近圣、汪節庵、胡開文為代表“清墨四大名家”,卻時常以“龍香劑”為招牌,招徠大江南北的顧客(圖五)。至于某些朝中大臣,也喜歡利用“龍香”的典故,作為向帝王歌功頌德的手段。不過就總體而言,具有“龍香”名的墨品在清代徽墨中所處的地位與明代大相徑庭。這表明了當時的墨業生產已經將“龍香”作為業內公認且不可缺少的配方之一。

     

    四 結 論

    以“龍香劑”為主料的“龍香”御墨的出現,本是唐代中期以前北方制墨技藝發展到頂峰的產物。由于最高統治集團的政治斗爭和輿論需要,進而成為專供最高統治者使用的御用品。而“龍香”恰恰符合了一個君主所應當具有的素質:文治武功。既可以為其登基稱帝提供強有力的社會輿論支持,也增加了其“受命于天”的合理性保障。這也正是“龍香”墨盛行千年的最根本原因。

    中原歷代工匠為了增加墨品的香味,于“龍香”墨的成分上進行了多次變革:唐代以荷花為香料,以松煙為主料;宋代以龍腦香(冰片)、麝香為香料,以松煙為主料;元代以后則以龍腦香(冰片)、麝香為香料,以桐煙為主料。

    “龍香”墨的制造地點在從唐代到明代的漫長發展過程中,經歷了由北(山西、河北)到南(江蘇、江西、安徽)、由西及東的轉變過程。這個變化既反映了中國古代制墨中心的遷移過程,也從另一個角度印證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由北方向南方轉移的歷史大趨勢。

    就制墨技術而言,元代是“龍香”墨制作技術的完善時期。元末及明初“龍香”墨進入宮廷,并且在民間繼續發展,為明清時期徽州成為全中國文房用品的制作中心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至清代,以“龍香劑”為主要配方的徽墨制作技術,已經成為當時制墨業公認的標準。

     

    注釋:
    [1] 如張子高、葉恭綽、尹潤生、張炯伯:《四家藏墨圖錄》,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年;尹潤生:《墨林史話》,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楊玲、張淑芬主編《文房四寶·筆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吳春燕:《談明清墨模圖紋與雕刻工藝》,《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年第2期。
    [2] 林歡:《明代“龍香御墨”賞析(上、下)》,《藝術市場》2007年第6-7期;林歡:《明代“龍香”御墨》,《文物天地》2010年第10期。
    [3] 《御定淵鑒類函》卷407《花部三·芙蓉二》,文淵閣四庫全書,第992冊,第846頁。
    [4] (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王育杰整理,人民衛生出版社,1999年,第1560頁。
    [5] (后晉)劉煦:《舊唐書》卷39《河東道》,中華書局,1975年,第1476頁。
    [6] (清)儲大文等編《(乾。┥轿魍ㄖ尽肪229《雜志二》引《開寶遺事》。同[3],第550冊,第736頁。
    [7] 《舊唐書》卷8《玄宗紀》。同[5],第165-166頁。
    [8] (元)陶宗儀:《說郛》卷31上,同[3],第877冊,第666頁。
    [9] 楊玲、張淑芬主編《文房四寶·筆墨》,“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第2頁;張伯元等:《文房四寶》,上海文化出版社,2000年,第112頁;高淮強:《徽墨沿革初探》,《安徽師大學報》1985年第1期。
    [10] 鄧瑞全編著《中國古代的文房四寶》,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1994年,第45頁。
    [11] 尹潤生:《墨林史話》,紫禁城出版社,1993年,第46頁。
    [12] (明)楊慎:《升庵集》卷66《香與墨同關紐》,同[3],第1270冊,第646頁。
    [13] (宋)晁貫之:《墨經》,桑行之等編《說墨》,上?萍冀逃霭嫔,1994年,第31頁。
    [14] (宋)何薳:《春渚紀聞》卷9《記研》,中華書局,1983年,第132頁。
    [15] 《辭!,上海辭書出版社,1999年彩圖本,第4470頁。
    [16]同[4]卷34,《龍腦香》,第1617-1618頁。
    [17] (明)方瑞生:《墨!,桑行之等編《說墨》,上?萍冀逃霭嫔,1994年,第1114頁。
    [18] 孫敦秀:《文房四寶手冊》,北京燕山出版社,1991年,第101頁。
    [19] 高淮強:《徽墨沿革初探》,《安徽師范大學學報》1985年第1期。
    [20] 承煥生、馬承源等:《中國古墨與現代墨元素成分研究》,《文物保護與考古科學》1997年第1期。
    [21]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第654頁。
    [22] 同[11],第46頁。
    [23] (宋)姚勉:《雪坡集》卷15《和松窗主人薦墨客詩》,同[3],第1184冊,第109頁。
    [24] (元)王逢:《梧溪集》卷1《感宋遺事二首(有引)·之一》,同[3],第1218冊,第574-575頁。
    [25] (元)倪瓚:《清閣全集》卷6《贈墨生吳善》,同[3],第1220冊,第238頁。
    [26] (元)鄭元佑:《僑吳集》卷3《題桐華煙卷》,同[3],第1216冊,第454頁。
    [27] (元)潘純:《桐花煙為吳國良賦》,(元)顧瑛編《草堂雅集》卷6,同[3],第1369冊,第315頁。
    [28] (元)倪瓚:《題墨贈李文遠》,《清閣全集》卷3,同[3],第1220冊,第186頁。
    [29] (元)宋褧:《燕石集》卷12《贈墨工魏元德序》,同[3],第1212冊,第485頁。
    [30] (元)虞集:《道園學古錄》卷2《送朱萬初之廣東照磨》,同[3],第1207冊,第22頁。
    [31] (明)袁華:《耕學齋詩集》卷6《贈劉宗永》,同[3],第1232冊,第312頁。
    [32] (明)李東陽:《懷麓堂集》卷35《夏忠靖公傳》,同[3]。
    [33] 蕭燕翼主編:《明代書法》,“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商務印書館(香港)有限公司,2005年,第68頁。
    [34] (明)徐渭:《徐渭集》卷12《墨》,中華書局,1983年,第426頁。

    上一篇:失傳的羊腦箋制作工藝

    下一篇:清代金石收藏大家陳介祺

    更多關于 龍香古墨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