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篆刻 > 篆刻印章 > 清代康熙翁牛特左翼札薩克銀官印

清代康熙翁牛特左翼札薩克銀官印

來源:樣子網  瀏覽 4415

清代翁牛特左翼札薩克銀印造于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是康熙皇帝頒賜給棟垈青郡王的重孫的官印。此官印印章是銀子材質的,印面呈正方形,印紐為后坐前立虎,邊長10.5厘米,厚2厘米,通高11厘米。印文陽刻滿、蒙兩種文字,由左向右六行,左三行為蒙文,右三行為滿文,漢文譯為 “翁牛特左翼札薩克印”。印座側面以滿、蒙兩種文字陰刻“康熙二十五年四月”。

清代康熙翁牛特左翼札薩克銀官印是內蒙古赤峰的翁牛特旗,左右兩旗的官印,康熙皇帝頒賜給棟垈青郡王的重孫的官印。官印是是政權機構、官員的權力憑證,廣泛鈐用于各種公文,是職官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不斷建立札薩克旗的進程中,清王朝亦頒發札薩克印,這是清王朝對各旗札薩克封授中最重要的權力象征物,是札薩克權力地位合性法的重要標志物。清朝官印早期為滿、蒙兩種文字,后期為滿、蒙、漢三種文字,在制造和管理上有著一套較為完備的制度,對于官印質地、鈕式、印形、尺度、稱謂、款識等都有嚴格規定。清代御寶質地以玉為主,銀質官印是除御寶外實際印信中的最高品質,主要為一、二品要員用,三品以下皆用銅;在鈕式上,御寶用龍鈕,公、侯、伯以及一、二品高級武官及邊政大臣的銀質官印都用虎鈕,其他官員用直鈕(后演化為圓柱鈕)。翁牛特左翼札薩克印為虎鈕銀質官印,由此可見此官印印章的品級。

翁牛特旗是清朝首封的13個札薩克旗之一,該機構設于清崇德元年(1636年),當時分設翁牛特左、右二旗。翁牛特意為“神圣的山”,最初為蒙古部落名稱,因原部落人信奉山神而得名。據史書記載,翁牛特部,原屬阿魯蒙古的一部分,是成吉思汗弟弟斡赤斤后裔的部落。還有另一說法,翁牛特即“有王的部落”。有人認為翁牛特部系元太祖之弟烏真諾顏的后裔,也有人認為其始祖是成吉思汗的二十世孫巴彥岱洪古立。對此目前尚無定論。明末,翁牛特部與阿魯科爾沁、四子部落、茂明安、烏喇特、阿巴嘎、阿巴哈納爾等多個小部統稱為阿魯蒙古,駐牧于呼倫貝爾地區,大約在額爾古納河至石勒喀河以西一帶放牧;侍珮O天聰六年(1632年),部落首領遜杜棱及其叔父棟岱青率部歸順后金,受封于原藩地(即現在的赤峰市翁牛特旗全境、赤峰市松山區大部分、河北圍場);侍珮O崇德元年(1636年),遜杜棱置翁牛特右翼郡王旗,世襲多羅杜棱郡王;棟岱青置翁牛特左翼郡王旗,世襲多羅貝勒。 
    翁牛特左、右二旗首封札薩克,在官方文獻記載中互有不同。乾隆朝《大清會典》、《大清會典則例》、《大清一統志》和嘉慶朝《大清會典》、《大清會典事例》、《大清一統志》以及《欽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傳》、道光本《理藩院則例》、《皇朝文獻通考》、《皇朝輿地通考》、《清史稿》等文獻均把翁牛特左旗的首封札薩克記作棟岱青,右旗記作索音或遜杜棱,前者號多羅達爾漢岱青,后者為多羅杜棱郡王。而乾隆內務府抄本《理藩院則例》、光緒朝《大清會典》、《大清會典事例》和《蒙古游牧記》則有不同記載,棟岱青為右旗首封札薩克,遜杜棱為左旗首封札薩克,爵號亦隨之顛倒。有學者依據有關材料,證明多羅達爾漢岱青一系始終由棟岱青一系承襲,而遜杜棱一系則始終承襲杜棱郡王一爵。故翁牛特左旗當為棟岱青所管旗,遜杜棱為右旗首封札薩克。
    棟岱青死于清順治五年(1648年),在其長子、孫子之后,其重孫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承襲爵位和官銜。這枚銀印正是康熙皇帝頒賜給棟垈青的重孫的官印。

                                         清代康熙翁牛特左翼札薩克銀官印印章

 

 

上一篇:故宮里的田黃石印章

下一篇:福建壽山荔枝凍石

更多關于 清代康熙翁牛特左翼札薩克銀官印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