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dymw.cn-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蜜桃,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人妻人人爽

  • <ul id="wowek"><center id="wowek"></center></ul>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acronym id="wowek"></acronym></kbd>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建筑動態 > 甘肅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甘肅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來源:  瀏覽 3951

    甘肅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有哪些?樣子收藏網為你介紹完甘肅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后介紹一下甘肅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蘭 州 市
      
      蘭州是甘肅省的省會,位于中國陸域版圖的幾何中心,在大西北處于“座中四連”的獨特位置。市區南北群山對峙,東西黃河穿城而過,蜿蜒百余里。城市依山傍水而建,層巒疊嶂,既體現了大西北的渾壯雄闊,又展現了江南的清奇秀麗。蘭州,在西北地區處于“座中四聯”位置,是黃河上游經濟區重要的經濟中心和西隴海蘭新經濟帶重要的支撐點和輻射源,是我國東中部地區聯系西部地區的橋梁和紐帶,是大西北的交通通信樞紐。隴海、蘭新、蘭青、包蘭四大鐵路干線交匯于此,是西北地區最大的貨運站和新亞歐大陸橋上重要的集配箱轉運中心,也是西部地區通信樞紐和信息網絡中心。蘭州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氣候溫和,市區海拔平均高度1520米,年均氣溫11.2℃,年均降水量327mm,全年日照時數平均2446小時,無霜期180天以上,是比較理想的居住和投資創業之地。
      蘭州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鎮。早在5000年前,人類就在這里繁衍生息。西漢設立縣治,取"金城湯池"之意而稱金城。隋初改置蘭州總管府,始稱蘭州。自漢至唐、宋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開通,出現了絲綢西去、天馬東來的盛況,蘭州逐漸成為絲綢之路重要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鎮,聯系西域少數民族的重要都會和紐帶,在溝通和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古絲綢之路也在這里留下了眾多名勝古跡和燦爛文化,吸引了大批中外游客前來觀光旅游,使蘭州成為橫跨2000公里,連接敦煌莫高窟、天水麥積山、張掖大佛寺、永靖炳靈寺、夏河拉卜楞寺等著名景點的絲綢之路大旅游區的中心。隨著新歐亞大陸橋的開通特別是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重新構筑起現代絲綢之路,蘭州作為我國東西合作交流和通往中亞、西亞、中東、歐洲的重要通道,戰略地位更加突出,正發揮著承東啟西、聯南濟北的重要作用。
    肅 州 區酒泉市
     
      酒泉市,城內有泉,《漢書●地理志》引東漢應劭“城下有金泉,其水若酒,故曰酒泉”,酒泉市由此得名。位于甘肅河西走廊西部中段,是古絲綢之路上重要的歷史文化名城,是連接新疆、內蒙古、青海等省區的通衢重鎮。
    漢以前,相繼為月氏、匈奴地。漢置祿?h,為漢河西四郡之一的酒泉郡治,三國魏因之。晉改福祿。北魏初置酒泉軍,屬敦煌鎮,復曰福祿。北周因之,屬張掖郡。隋改肅州,唐曰酒泉縣。五代屬回鶻,宋屬西夏,皆曰肅州。元置肅州路,明置肅州衛,清置肅州直隸州,領高臺縣。民國改酒泉縣。1985年,撤縣設縣級市,為酒泉地區行署所在地。2002年9月,酒泉地區撤地為市,酒泉市改為肅州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果園-新城墓群是河西地區一處性質單純、分布密集的魏晉十六國至唐代的墓葬群,尤以魏晉壁畫墓著名。肅州區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4處,以趙家水磨遺址、下河清墓群和酒泉古城門等為代表,共有遺址、墓葬、建筑和烽燧等各類文物點250余處。館藏文物方面,酒泉市博物館及肅州區博物館共有藏品4200余件,其中一級品約40件。
     
    臨 夏 市
     
      臨夏市,古稱枹罕、河州。因地處黃河支流大夏河畔而得名。是絲綢之路南道之要沖,唐蕃古道之重鎮,茶馬互市之中心,明代四大茶馬司之一——河州茶馬司,歷史上就是西北的軍事重鎮和商貿中心,有“河湟雄鎮”之稱。秦置枹罕縣,屬隴西郡;晉代屬河州,始有“河州”之名。此后至唐代,或稱枹罕郡,或稱河州郡。宋沿襲為枹罕縣,屬陜西路河州郡。元為河州路,屬吐蕃宣慰司。明初相繼為河州府、河州衛,后為河州,屬河州府。清初沿襲明制,后屬狄道州。民國初年,沿用清制。1913年,甘肅改道、縣行政制。河州改為導河縣,屬蘭山道。1929年,同政部決定改導河縣為臨夏縣。1956年11月成立臨夏回族自治州,設立縣級臨夏市,為州府所在地。
      臨夏市是黃河上游古文化發祥地之一。有眾多距今5000~3000年左右的馬家窯文化、齊家文化、辛店文化和寺洼文化等遺址,F出土的文物有陶器、石器、玉器、骨器,已發現的馬家窯文化時期彩陶,是彩陶發展鼎盛時期的產物,在甘肅和國內同類文物中占有重要地位。這里還有漢、唐、宋、金各代的墓葬群,已發現近百座墓中有精美的磚雕。館藏文物方面,臨夏州博物館共有藏品3500余件,其中一級品60余件。
      市內名勝古跡眾多。大拱北始建于清康熙年間,院內古樹參天,建筑群錯落有致,是本市清真寺中保存比較完整且修建年代較久的建筑群;萬壽觀依山而建,始建于明代,原是一座完整的建筑群,共有7級,每級都有大殿、配殿及廂房相連。山頂原有一座清乾隆年間修建的7層磚塔,“文革”期間被毀,幸存的有玉皇殿、紫微殿、靈官殿等;國民黨軍閥馬步青所建的東公館和蝴蝶樓更是以精美的磚雕體現了地方特色。
    靈 臺 縣
     
      靈臺縣位于甘肅東部,屬西北黃土高原地區,東南與陜西省長武、彬縣、麟游、千陽、隴縣接壤,北靠涇川,西與崇信毗連,是古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途。
      商為密須國。秦置鶉觚、陰密縣,屬北地郡。西漢時,今縣境分屬陰盤、陰密、爰得和鶉孤四縣,分隸安定、北地兩郡。東漢時分屬鶉觚、三水縣。魏晉南北朝時,分屬陰密、鶉觚兩縣。隋時置良原縣,分鶉觚縣置靈臺縣,取文王伐密筑“靈臺”之意。唐時縣境內相繼置有靈臺、安定、鶉觚、良原、潘原、宜祿等縣,并屢有分合。明為靈臺縣,隸涇州,屬平涼府。靈臺縣轄境接近現代規模。清沿明制,仍為靈臺縣。建國后,靈臺縣隸屬甘肅省平涼專員公署。1958年并入涇川縣,1962年1月復置靈臺縣,屬平涼地區行政公署(現平涼市)。
      靈臺縣歷史源遠流長,商周文化積淀深厚。境內已發現有從舊石器時代到近現代包括遺址、墓葬、建筑、石刻等各類文物點近400處,其中有包括草脈殿遺址、西山遺址、告王河墓群、晉代名醫皇甫謐墓和唐代宰相牛僧孺墓等在內的17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方面,靈臺縣博物館共有藏品6400余件,其中一級品40余件。
     
    慶 城 縣
     
      慶陽縣位于甘肅東部,涇河上游,屬黃土高原邊緣溝壑區。慶城縣歷史悠久,傳周先祖不窋率族人在此拓荒墾田,教民稼穡,肇創華夏民族農耕文化。后歷代均在此地設置郡縣,秦屬北地郡,宋、元、明、清均為慶陽府治?h城所在鳳城,相傳為周祖不窋所筑,其形似鳳,故名鳳城。
      2002年6月,慶陽地區撤地設市,慶陽縣更名為慶城縣?h境內從新石器時代到近現代包括遺址、墓葬、建筑、石刻、民居、革命舊址等各類文物點計100余處,其中包括吳家嶺遺址、傅介子墓、普照寺大殿、周舊邦木坊和隴東中學禮堂等10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方面,縣博物館共有藏品1600余件,其中一級品20余件。另外,世界矚目的“環江翼龍”化石也發現于縣境內。慶城還是陜甘寧邊區的重要組成部分,1937年成立了黨組織,1940年建立革命政權,劉志丹、謝子長、蔡暢、耿飆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生活和戰斗過。
     
    夏 河 縣
     
      夏河縣位于甘肅省西南部,因瀕臨大夏河而得名,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春秋至秦,地屬西羌。漢曾于境內置白石縣。晉改為永固。南北朝時為吐谷渾所據。唐屬安鄉郡,后屬吐蕃。至宋為河州所屬。金歸積石州,元為宣政院轄地,明時分屬河州衛、洮州衛,清屬循化廳。民國初轄于青海省循化縣。1927年劃歸甘肅,設拉卜楞設治局。1928年改為夏河縣,1953年改屬甘南藏族自治州。
    夏河縣有我國藏傳佛教六大寺院之一,同時也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著名旅游景點的拉卜楞寺,有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乒懦呛吞扑伟私浅。夏河縣以拉卜楞寺為龍頭的旅游資源十分豐富,縣內有藏傳佛教、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的五大景區三十六處景點。初步得到開發的旅游景點有拉卜楞寺、?撇菰、白石崖溶洞、達爾宗圣湖、大夏河森林自然風光等。
     
    隴 西 縣
     
      隴西縣位于甘肅中部,渭河上游。隴西縣歷史悠久,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前279)置隴西郡(治狄道,今臨洮),即有此名,因地處隴山以西而得名,為天下三十六郡之一。漢初置襄武縣,漢末移金城、隴西二郡治襄武,從此成為歷代郡、州、府、治所在地。唐時初為武陽縣,后為隴西縣?h名遂沿用至今。
    隴西境內有遺址、墓葬、長城、建筑和碑刻等各類文物點150余處,其中有包括呂家坪遺址、西河灘遺址和威遠樓等在內的6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方面,隴西縣博物館共有藏品3400余件,其中一級品5件。
    唐太宗李世民登基后曾詔令天下,李氏郡望是隴西,遂有“天下李氏出隴西”之說,F位于省級森林公園仁壽山內有“隴西堂”傳為李氏祖祠,進而有李氏文化之說。
     
    會 寧 縣
     
      會寧縣位于甘肅中部。是古絲綢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素有“秦隴鎖鑰”之稱。城郭形如鳳凰展翅,故別稱“鳳城”。漢武帝元鼎三年設祖厲縣(前114),屬安定郡。隋為涼川縣,唐武德二年(619),改為會寧縣,屬會州會寧郡。此后一直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屬定西地區。1985年,劃歸白銀市。
      1936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三大主力勝利會師于此,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勝利結束。當時,中央領導曾在明會寧城西津門樓上開過會,故1958年將西津樓改建為“會師樓”。會寧紅軍會師舊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全國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之一,除會師樓及會師門外,還包括始建于明代的紅軍會師聯歡會會址——文廟大成殿;由鄧小平同志題寫塔名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二、四方面軍會師紀念塔”建于1986年,高28.78米,共11層,下九層三塔環抱,象征紅軍三大主力會師;由徐向前元帥題寫館名的“紅軍會寧會師革命文物陳列館”和原國家主席李先念同志題名的“紅軍烈士紀念堂”等。另外,還有會師期間朱德總司令的住址--邢家臺子,紅軍總政治部舊址,紅四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青江驛紅二、四方面軍會師舊址,老君坡紅一、二、四方面軍會師舊址,侯家川紅二方面軍總指揮部舊址以及大墩梁、慢牛坡、張家堡等多處戰斗遺跡。

      會寧境內共有遺址、墓葬、烽燧、古建筑和革命舊址等各類文物點共計190余處。除紅軍會師舊址外,還有牛門洞遺址和郭蛤蟆城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館藏文物方面,會寧縣博物館共有藏品700余件,其中一級品10余件。

    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名村

    紅城鎮  

      紅城鎮為西漢始元六年所設允街縣,東晉時所設廣武縣,歷史悠久。境內感恩寺為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李家坪遺址和把家坪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廟兒坪遺址、薛家坪遺址、鳳凰山遺址、文昌殿、山陜會館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較為全面地體現了絲綢之路所特有的地域文化、宗教文化、軍事文化、商旅文化和建筑文化,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科研價值和觀賞價值。

    河口村

      河口村在距今20萬年前的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活動的痕跡,唐代設廣武,宋代稱研龍,元明稱莊浪河堡。留有商賈碼頭、戰略要塞、交通樞紐的遺跡,也留有辛店文化、秦漢文化、唐宋文化的痕跡,現存明清時期古民居36處,民國時期民居1處,共200余間。2013年,河口村恢復歷史文化街區項目列入蘭州市華夏文明傳承保護創新區項目,村上集資300萬元恢復性整修了道路、古碼頭和黃河堤岸,西固區政府投資300萬元修繕了瀕危古民居,群眾集資96萬元、村上籌集64萬元重建了過街鐘鼓樓。

    上一篇:甘肅省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下一篇:2006年12月1日頒布《長城保護條例》

    更多關于 甘肅省省級歷史文化名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