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sdymw.cn-久久精品99国产精品蜜桃,中文无码AV一区二区三区,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人人妻人人爽

  • <ul id="wowek"><center id="wowek"></center></ul>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kbd>
    <kbd id="wowek"><acronym id="wowek"></acronym></kbd>
  • 您現在的位置:首頁 > 古建筑 > 古鎮名村 > 昭化古城

    昭化古城

    來源:  瀏覽 3506

    昭化古城位于古巴蜀地區,是國內現存最為完好的唯一一座三國古城。古城四面環山,三面臨水,地處白龍江、嘉陵江、清江三江交匯處,嘉陵江水在此洄瀾,水系宛成,太極天成,因此又有“天下第一山水太極”之美譽。

    昭化古城簡介
    昭化古城古稱葭萌關,位于四川廣元市以南20公里處的元壩區昭化鎮,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古城。西周時,這里已有聯盟式的部落定居,稱為“昔阝(jí)”。公元前400年左右,古蜀國用武力征服廣元、昭化一代的苴(jū)人,蜀王封其弟弟葭萌在此建立苴侯國,治地吐費城,即今境內石盤村的土基壩。
        公元前316年,秦國征服苴國,在此建立葭萌縣,它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縣治地之一,有“巴蜀第一縣”之稱。東漢末,因吐費城遭遇特大洪災而遷城至今天的昭化古城。
    公元211年,劉備以抗擊張魯為名,帶領龐統、黃忠、魏延等從荊州入川,駐兵于此,并“厚樹恩德,廣收人心”,最終成就了蜀漢帝業,故有“蜀漢興,隆中謀,葭萌起”的說法,劉備稱帝后將這里改名漢壽,寓意漢朝的統治與天地長存,與日月同壽。三國之后,這里先后更名為晉壽、益昌、京兆、益光等。宋太祖開寶五年(972年),為“昭示帝德,化育人心”,改稱昭化而沿用至今。因此,昭化古城被譽為“中國古建制活化石”、三國蜀漢發祥地、通達古今博物城。
    古時,葭萌關以城為關,可四面迎敵!墩鸦h志》稱:“東來廣元有桔柏渡以拒之,西出劍閣有天雄關以鎮之,南下蒼、閬有梅嶺關以間之,北渡陰平有白水關以守之”。古城地處秦蜀古道要沖,地扼嘉陵江與白龍江匯合處,背靠牛頭山險峻山峰,史稱葭萌關為“全蜀咽喉,川北鎖鑰”,“雖彈丸之地,有金湯之固”。
    昭化古城東門入口是桔柏渡街,桔柏渡街因昭化古城東門的桔柏渡而得名。桔柏渡在昭化東門外約一公里的嘉陵江邊,因地有桔柏(即古柏)而得名,又稱桔柏津,為古蜀道由關中入蜀的要津,歷代兵家據守的官渡。白龍江與嘉陵江在此交匯,三國時蜀軍北伐和魏軍南征的必經之處。
    桔柏渡街上的這座葭萌坊,高8.6米,寬6.8米,氣勢雄偉,上面的楹聯和圖案,集中展現了昭化悠久的歷史、厚重的文化、獨特的交通軍事地位和神奇的太極山水。
        牌坊東面的柱聯是“蜀道三國重鎮,天下第一太極”。昭化以三國文化著稱,劉備由此發祥進而建蜀漢稱帝;蜿蜒的嘉陵江被翼山和筆架山分割,形成天然的山水太極圖,直徑5公里,面積20平方公里,昭化正好位于山水太極陽極的魚眼睛上,世界罕見。上面刻有“蜀漢興于葭萌” 和“桔柏古渡”、“山水太極”圖案。
     牌坊西面上的楹聯為“巴蜀第一縣,蜀國第二都”,為著名古建筑專家、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考察昭化后親筆所題。昭化在四川最早建縣,連續建縣歷史已有2300多年,故稱“巴蜀第一縣”。戰國時蜀王的弟弟葭萌曾在昭化建苴國,故稱昭化為“蜀國第二都”。上面刻有“費祎開府治事”和“昭化西門城樓”、“天雄關古驛道” 等圖案。
    瞻鳳門
     桔柏渡街西端,是昭化古城的東城門——瞻鳳門。
     東門名“瞻鳳”,城門洞高4.2米,寬3.25米,深11.2米,F在的城樓是按明代城樓原樣修復,高9.8米,建筑面積228平方米,整個建筑大氣、凝重,尤其是斗拱的使用是昭化古代公共木構架建筑的一個重要特征,體現了昭化“三國重鎮、以城為關”的軍事防御功能。相傳,嘉陵江對岸的刀環山北端山嶺叫“鳳嶺”,鳳嶺山上古木參天,茂密蔥籠,在密林中棲息著一對“鳳凰”,站在東門城樓上便可看見它們雙棲雙飛,因而取名叫“瞻鳳”。
        昭化古城門始建于漢,為夯土城,明正德年間(1506-1521年)包筑以石,設四門:東命瞻鳳,西名臨清,南名臨江,北名拱極。這四道城門各有特定的功用:古時城內迎親皆從東門入,取紫氣東來之意;官員出入城都必走東、西兩門,象征如日中天、順應天意;嫁女出城須走南門,寄寓富貴、祥和之意;出殯發喪必走北門。南門取其直面嘉陵江而名名“臨江”,于清代被毀,因此目前古城僅存東、西、北三道古城門,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穿過瞻鳳門,就進到古城。一條太守街,幾乎將古城分為南北兩部分,北有縣衙街、衙門巷,南有吐費街、劍刀巷。昭化古城這些主要的大街小巷,完建于明代,全用清砂石做成條狀,按三橫兩縱鋪就而成,中間高,兩邊低,呈瓦背形,寬4.2米,兩側有排水暗溝。同時,昭化古城內的古街道全部呈“丁”字型布局,且街道互不直通,城門不相對,充分體現了軍事重鎮的防御需要,是當時縣級以上城市的街道格局。東去與桔柏渡相連,西出與金牛古驛道貫通,現保存完好的石板街有相府街、吐費街、太守街、縣衙街、衙門巷等五條,總長1025米,是四川境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街之一。
     昭化縣署始建于唐,曾多次毀于戰亂,明洪武八年(1375)和清道光三年(1823)先后兩次復建,毀于“文革”,2008年再次復建?h署落址城內最高處,象征權力至高無上?h衙門外有塊巨大照壁,目的是告誡官員不要貪贓枉法,要為政清廉?h衙門前放一對碩大石獅,象征衙門的威嚴。門口東測立有“喊冤鼓”,西側豎一石碑,上面刻有“誣告加三等,越訴笞五十”字樣?h衙內設有大堂,大堂中央設施名“暖閣”,是專為知縣審案設的公堂,正中間放著三尺公案,上面放有審理公案的文房四寶和紅綠頭簽。正面屏風上繪有“海水潮日圖”,寓意為官者要命如日月,清似海水。平時游人還可在大堂內摸擬“古人審案”情境。
        昭化考棚是為本縣及鄰縣學子應試歲考和科舉而設,始建于清同治(1856-1875)年間,因年久失修,大部毀損,2008年修復。昭化考棚可供322名考生同時考試,考棚內設有聽事房(即值班房)、管房(監考人員休息場所)、考舍(考試用房)、照房(檔案室)、大堂(主考官辦公場所)、致公堂(閱卷室)等。
    臨清門
    走到太守街西端,再沿古城墻向南,就到了古城西門——臨清門。臨清門又名葭萌關,完建于明代!芭R清”有兩層意思,一是指面臨一江清水,二是告戒到昭化任職的官員一定要兩袖清風,清政廉潔,因為在古時候官員卸任升遷都必走這道門。
    古時候,如果從成都到長安(西安),就必須從西門進東門出,從長安(西安)到成都,就是得從東門進西門出。因此,昭化古城是連接巴蜀和中原的重要關隘,在昭化建城之前,連通成都和長安的道路就形成了,也就是說,先有路,后有城。在昭化這座城池建成以前,這里曾設有一個關隘,叫“葭萌關”。城池建成以后,“葭萌關”依然存在,它就設在“臨清門”這里,而且名字并未改變,所以臨清門即是古城的西門,同時也是“葭萌關”的關口。經專家考證以“城”為“關”的關隘,全國僅此一處,其他的地方的“城”和“關”都是分設的。
    臨清門,有條相府街,街道旁有座龍門書院。龍門書院始建于乾隆三年,嘉慶二十二年擴建,始為糧庫,后改為學堂,初名蔥嶺書院,后稱鳳山書院,再改龍門書院沿用至今,寓“魚躍龍門”之意。書院內現有一中廳,俗稱“名倫堂”,是將當時昭化境內考取功名的人的名字記載于橫梁之上,以表彰其功績,現簡稱為“名堂”,這就是名堂一詞的由來。

     

    上一篇:【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福建尤溪桂峰古村落

    下一篇:大鵬古城

    更多關于 昭化古城 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