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六家是清初山水畫家的代表,清六家分別是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惲壽平。這幾個畫家并稱“四王吳惲”。他們是清初畫壇的領軍人物。
1.王時敏簡介
王時敏(1592—1680年),字遜之,號煙客,晚號西廬老人,江蘇太倉人。其祖父是明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王錫爵,父親是明翰林編修王衡。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舉進士,崇禎初以蔭仕至太常寺卿,崇禎十三年(1640年)辭官隱居,入清不仕。工隸書,善畫山水,以元黃公望、倪瓚為宗,又受董其昌影響。他極力主張恢復古法,反對自出新意,是清初畫壇正統派的領袖,后世稱“婁東派”,與王鑒、王石谷、王原祁合稱“四王”,位列“清初四王”之首,在當時有很大影響。
王時敏山水圖軸
《山水圖》軸,清,王時敏繪,紙本,墨筆,縱84.5厘米,橫40.7厘米。
王時敏山水圖軸幅款署:“乙卯春日雨窗畫。王時敏!
鈐“王時敏印”白方印、“煙客”朱方印。
王時敏歷經兩個“乙卯”年,即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作者時年24歲;清康熙十四年(1675年),作者時年84歲。
圖繪清谷溪澗,遠處飛瀑高掛山巖,近處幽舍掩映,幾株古樹郁郁蔥蔥。采用平遠式構圖。景致中融匯了元人黃公望、高克恭、倪瓚等人的風格,使畫面既有古意又清新自然。圖中墨色清潤淡雅,用筆細膩樸拙,意境疏簡高逸。樹木、飛泉的刻畫使人感到靜中有聲,畫外有音,意趣精妙。
2.王鑒簡介
清六家之一的王鑒(1609-1677年),字玄照,后改字元照、圓照、元炤,號湘碧,自稱染香庵主,太倉(今屬江蘇。┤,因明末曾官廉州知府,故人們常以“王廉州”稱之。擅繪山水,宗法五代董源及以黃公望為首的“元四家”,皴法細密,墨色濃潤,以仿古功力深厚而備受人們稱道。與同時代的山水畫家王時敏、王翚、王原祁合稱“四王”,他們在清初畫壇上形成了極強的復古勢力,進一步規范了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技法和程式,同時,也阻礙了中國山水畫的進一步發展。有《染香庵集》、《染香庵畫跋》傳世。
王鑒四家靈氣圖軸
《四家靈氣圖》軸,清,王鑒繪,紙本,墨筆,縱130厘米,橫53.5厘米。
本幅右上自題:“己丑冬十月余浪游武林,承登子張公祖渡江相訪,出其同鄉朱相國家所藏元四大家真跡鑒賞。俗眼為之一清掃,如漁父出桃源不復記憶,然筆端靈氣于夢寐中仿佛見之,閑窗圖此,不識能得其萬一否?東海王鑒!
鈐“王鑒印”朱文印、“玄照氏”白文印,引首鈐“弇山堂”朱文印。收藏印鈐有“洪洞董氏家藏”朱文印、“仲麟鑒藏”白文印、“陸潤之藏”朱文印等三方。
“己丑”為清順治六年(1649年),王鑒時年52歲。
據款題而知此圖是王鑒出游武林期間觀“朱相國家所藏元四大家真跡”后揮毫所作。從中可見作者對“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筆墨的潛心摹學以及他融會貫通后的綜合運用能力。作品疏朗恬然的構圖,秀逸遒勁的山石線條,交疊厚重的墨點,均表現出元代山水淡泊怡情的文人畫格調。此圖堪稱作者仿元四家筆墨之集大成者。
3.王翚簡介
王翚(1632—1717年),字石谷,號耕煙散人,又號劍門樵客、烏目山人、清暉老人,江蘇常熟人,清初畫家。祖上五世均善畫,曾祖王伯臣,善畫花鳥,祖父王載仕,擅長山水、人物、花卉;父親王云客也善畫山水,畫風秀雅。
王翚自幼受家庭影響,喜愛繪畫,先拜同里張珂為師,專摹元代黃公望的山水畫。后得到王鑒、王時敏的提攜和悉心栽培,王翚的畫藝驟進,聲名鵲起。在游學于王時敏時,王翚摹仿李成、董源、巨然、趙令祉、米友仁、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曹知白、陳汝言等宋元名家的典范圖式,筆墨純正,色彩清新,熠熠生輝,號稱“集宋元之大成”。
王翚的山水畫既師法古人,又師法自然,融會南北諸家之長,創立了所謂南宗筆墨、北宗丘壑的新面貌,故王時敏稱“畫有南北宗,至石谷而合為一”。在王翚35歲到60歲之間,其作品最為精彩,技法精巧,清麗工秀,有“合南北為一手” 的獨特風格。時與王時敏、王鑒、王原祁、吳歷、惲格齊名,被稱為“四王吳惲”,又稱“清六家”。
康熙三十年(1691年),60歲的王翚由其畫學弟子、時任兵部左侍郞的宋駿業推薦,以布衣應詔供奉內廷,繪制《康熙南巡圖》,三年完成,得到康熙帝的褒獎,被視為畫之正宗。其追隨者甚眾,因他為常熟人,常熟有虞山,故后人將其稱為“虞山派”,且與王原祁二人有“畫圣”之稱。60歲以后,由于求畫者甚多,王翚的作品多為應酬之作,難免粗制濫造,還出現了不少代筆畫。又由于其技法純熟,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下筆往往帶有習氣, 不及以前的作品生動清新!就趿毶酱白x書圖軸】
《山窗讀書圖》軸,清,王翚繪,紙本,淡設色,縱160厘米,橫42厘米。
全圖以高遠法構圖,白云、瀑布、樓閣穿插于重巒疊嶂的林木間,一派氣象萬千的蒼郁景致。畫幅的右下方繪有一人于山塢草堂內臨窗讀書,此景雖然在畫幅中所占比例極小,卻點明了“山窗讀書”的主題,為山林景色增添了書卷氣息。從落款可知此圖系為恭祝友人王掞(字藻儒)寒窗苦讀、秋試中舉而作,帶有濃郁的情感色彩。全圖以元人王蒙細密繁復的筆法刻畫,線條活而不亂,理在其中,濃、淡墨色于交疊皴擦中層次井然。此幅不失為王翚早年學仿王蒙畫風的精心之作。
款署:“山窗讀書圖。奉賀藻儒先生秋薦之喜,時丙午九月九日,虞山王翚!扁j“王翚之印”朱白文印。
“丙午”為康熙五年(1666年),王翚時年35歲。
4.王原祁簡介
王原祁(1642—1715年),字茂京,號麓臺,又號石師道人、西廬后人,江蘇太倉人,清代畫家,畫壇名家王時敏之孫。幼時能作山水小幅,得到祖父王時敏的指點,故能繼承家法?滴蹙拍辏1670年)中進士,后供奉內廷,擢翰林院侍講學士,尋轉侍讀學士,值南書房。曾奉詔主持編纂《佩文齋書畫譜》和繪制《萬壽盛典圖》,總裁編纂《分韻近體唐詩》。官至戶部左侍郎,故亦稱“王司農”。
王原祁的畫師法五代宋元名家,于黃公望用功尤深,深得康熙皇帝的喜愛,成為當時欽定的畫壇盟主。其時與王時敏、王鑒、王翚并稱“四王”。王時敏、王鑒逝世后,王翚、王原祁并稱“畫圣”,分別成為太倉、虞山兩派領袖。兩人德高望重,追隨者甚多。因王原祁是太倉婁東人,時人又稱之為“婁東派”?滴跷迨哪辏1715年)十月十日,王原祁病卒,享年74歲。
王原祁的畫風秀潤蒼渾,重視筆墨之美,所畫山水先筆后墨,由淡到濃,反復渲染,再以焦墨略作勾勒破醒。其所作設色山水多用“淺絳法”,可謂熟而不甜,生而不澀,淡而厚,實而清。同時,王原祁在山水畫畫理方面有獨到的見解,提出繪畫用筆要有書卷氣,即下筆要有力度,有氣勢,有感情,輕重頓挫,元氣淋漓,力透紙背,入木三分,所謂“筆端金剛杵”。王原祁認為初學畫者,必以臨古為先,進而熟于胸中,自能運于腕下。又講究作畫以理、氣、趣三者兼到為重,只有這樣才能使作品達到精、妙、神、逸的境界。在對畫家的修養要求上,王原祁最注重“人品”,認為“人品”高則“畫品”也高。還提出“龍脈為體,開合為用”的創作理論,發前人之所未發,堪稱為山水畫結構理論的重大發展。所惜其一生只知臨摹黃公望,筆墨鈍滯,無復清新氣象。主要傳世作品有《仿巨然萬山云起圖》、《仿洪谷子山水》、《仿黃公望山水》、《仿房山青綠山水》、《畫中有詩圖》、《仿黃公望秋山圖》、《草堂煙樹圖》、《云山無盡圖》、《夏山旭照圖》、《江山清霽圖》、《林壑充泉圖》、《云山圖》、《平林罨翠圖》、《神完氣足圖》、《華山秋色圖》等。著有《雨窗漫筆》、《麓臺題畫稿》、《罨畫樓集》等!
王原祁昌黎詩意圖軸
《昌黎詩意圖》軸,清,王原祁繪,紙本,設色,縱97.5厘米,橫54.3厘米。
作者自識:“天空浮修眉,濃綠畫新就。用昌黎詩意,時壬午仲春寫于京師邸舍,麓臺祁!扁j“期仙廬”白文長圓印,“王原祁印”白文印,“麓臺”、“西廬后人”朱文印二方。
“壬午”是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王原祁時年61歲。
據自題而知,此圖是據唐代韓愈《南山詩》(見《全唐詩》卷三三六)中“天空浮修眉,濃綠畫新就”句而繪制的山水畫。構圖有遠近景之分,遠景重點表現幻境般的煙云,其大片的留白與近景具象的汀渚雜木形成虛實對比,其由實至虛的表現手法不僅擴展了畫面的空間,而且為畫作增添了朦朧的詩意,突出了創作主題。圖中山石的畫法帶有典型的王氏畫石特點,先用樸拙的線條勾勒輪廓,而后以墨連皴帶染,靠墨的干濕濃淡逐步浸染,最后達到清中求渾、渾中顯清的閑逸之趣!
5.吳歷簡介
吳歷(1632—1718年),字漁山,號墨井道人、桃溪居士等,江蘇常熟(今屬江蘇。┤。少年時遭遇明亡,信奉佛教,后轉為信奉基督教。曾赴澳門,并受洗禮,教名西滿·沙勿略(Simon ·Xareris),并學習西文。原計劃去歐洲,因故未果,后回內地,在上海、嘉定、蘇州一帶傳教,卒后葬于上海南門外耶穌會墓地。早年學畫于王時敏、王鑒,后接觸西方文化,這對其山水畫風的形成有潛在影響。喜用干筆焦墨,筆墨細膩,注重畫面的縱深感,并略微注意到透視法的運用。吳歷以其獨到的藝術風貌與“四王”、惲壽平并稱“清初六大家”。據《竹人續錄》等史料載,吳氏兼擅刻竹,風格縝密,深受嘉定派影響。
吳歷擬古脫古圖軸
《擬古脫古圖》軸,清,吳歷繪,紙本,墨筆,縱65.6厘米,橫31.2厘米。
本幅右上吳歷自題:“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唐宋人和之者多,獨韋應物‘採菊露未晞,舉頭見秋山’真為絕和。畫之擬古亦如和陶,情景宛然更出新意,乃是脫胎能手。小重陽日墨井道人!毕骡j“吳歷之印”(白文)、“墨井”(朱文)。鑒藏印有“萊臣心賞”、“虛齋審定”2方。
畫家在自題中以唐宋人和(音hè)陶淵明“采菊東籬下”名句為例,說明了繪畫創作中擬古與脫古即繼承與發展關系,同時也為此幅畫作的創作旨意作了詮釋。此畫仿元代王蒙山水,但在皴法上長條披麻皴的運用與王蒙的牛毛皴有所不同,構圖也不似王蒙的繪畫那么飽滿,與王蒙的峰巒重疊相比,吳歷的山水更接近真山實水,真實感較強。吳歷將前人的繪畫技法融會貫通,用筆嚴謹,厚樸沉著,筆意高淡,氣韻深淳,體現出自己的風格特點,雖是仿古之作卻有畫家自己的面貌和新意。
龐萊臣《虛齋名畫錄》著錄。
6.惲壽平簡介
惲壽平(1633—1690年),又名格,字正叔,號南田、白云外史等,武進(今江蘇常州)人。早年工繪山水,宗元人王蒙畫風,筆墨清靈秀潔,意境蕭散幽淡。后改繪花鳥,遠師宋徐崇嗣,近學明人,注重寫生,更發展了沒骨技法。所畫花鳥禽魚很少用筆勾線,主要以水墨直接點染,追求天機物趣,一洗前習的畫法而對后世花鳥畫的創作影響極大,開創了“常州畫派”。
惲壽平松竹圖軸
《松竹圖》軸,清,惲壽平繪,紙本,設色,縱135.8厘米,橫61.3厘米。
本幅右上自題五絕一首并款署:“徒倚白云外,盤桓陶徑深。相看惟石友,同有歲寒心。甌香館制,白云溪外史壽平!扁j“南田草衣”白文印,“壽平”、“寄岳云”朱文印。收藏印有:“仲麟鑒藏”白文印、“婁東陸愚卿愿吾氏祕篋圖書”朱文印。
此圖所繪松、竹、石是文人畫家慣寫的題材。因惲氏晚年自號“白云溪外史”,題畫詩中首句“徒倚白云外”當為實寫!氨P桓陶徑深”出自陶淵明《歸去來辭》,表達了作者擬學陶淵明而歸隱白云溪之意。所繪松竹蒼勁秀麗,畫面所呈現出的明潔秀逸正是畫家晚居時悠然淡逸心境的寫照。
清初山水畫家代表清六家
來源: 瀏覽 3645 次
更多關于 清初山水畫家代表清六家 的信息